中国EAP学院 首页 > 学院文库 > 阅读专区

胡塞尔的现象学

李不言    2019年09月25日    来源:中国EAP学院

李不言EAP系列培训扩展阅读材料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E.Edmund.Husserl18591938),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185948日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弗朗兹布伦塔诺(Franz.Brentano18381917) 钻研哲学,布伦塔诺在伦理学、心理学及逻辑学方面的研究对胡塞尔哲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在了解胡塞尔现象学之前,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对胡塞尔产生重大影响的布伦塔诺及其意动心理学。布伦塔诺是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意动心理学创始人。布伦塔诺把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哲学问题的研究上,他的心理学著作有8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1874)。他之所以将书名定义成“经验的”,是想表明他倾向于经验而背弃武断的态度。他说:“只有经验影响着我,好像老师一样。”

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布伦塔诺的主张与冯特是针锋相对的。冯特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感觉、情感等直接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也就是企图从意识经验的构造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只问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不问意识内容的来源、意义和作用,因而冯特的心理学被称为构造心理学。布伦特诺不同意冯特的这种观点,认为心理学应该以意识的活动即“意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他的心理学被称为意动心理学。意动心理学与构造心理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分歧上。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争论一直延续到今天,现代心理学派别就是在这个问题的争论中,由于各持己见而形成不同学派体系的。

布伦塔诺的意动指的是各种心理的活动或动作,构造则为意动所涉及的各种对象。例如,我看见一种颜色,颜色就是构造,看见则为意动;我听见一支歌,歌就是构造,听见则为意动。由此可见,构造是物理现象,意动才是心理现象。意动心理学认为,构造心理学的根本错误,就是误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当成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布伦塔诺关于心理活动与心理构造相对应的思想,对后来心理学的影响是相当大的。20 世纪初,符兹堡学派[1]关于思维过程的研究,斯皮尔曼[2]关于“认识原理”的研究,都受到了这一影响。

回头来说现象学。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由胡塞尔奠基于1900年。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的本体或本质。“现象”的本意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显现”本身已经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了,因此是意识的自我显现。因此现象学就是对意识的研究,并且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解释事物本身。

现象学关注的是人的情感价值判断,并关注人的意识。胡塞尔不满意于实证科学只是对于所谓客观物质世界的考察,而是着眼于从当下真实生活和意义世界里发现人自身的意识世界。现象学力图透过种种迷雾,直接回到事情本身,它是一门反思的哲学,是一门从意识角度洞察事情本质的哲学。

最后,了解一下现象学独特的研究方法。

(一)描述法。描述法是指,如果想分辩一样东西,先不要认定它是什么,而要先作一个客观的描写,就是“悬置”。由于每个人对同样一种东西的描写可能不太一样,因此,必须把所要描写的对象直接凸显出来,周边的东西先存而不论,一样一样地排除,此时就要配合自由想像法。

(二)自由想像法。现象学的目的就在于让人知道一样东西的本质。假设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就要把我们能够掌握的、关于这个人的所有现象写下来,譬如:身高、体重、家世背景,学历,嗜好等。写下来之后,开始使用自由想像法:“如果他少了这样的条件,他还是他吗?”按照这种方式把每个细节一一问清楚,最后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些条件是绝对不能少的,一旦缺少了这些东西,他就不再是他了(如:他非常勇敢、非常诚实等)。通常这些东西会跟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有关,而不是与外在条件有关。如果没有经过这种现象学的思考过程,就很难发现一个人的本质真相,以至于被外表迷惑。

(三)地平线法。人看任何东西都有一个视线范围(horizon),这个范围就是我们能够用眼睛看见的世界。例如,当你走在原野上,看到远处有一根尖尖的东西,很像犀牛角,也像教堂的塔尖,但你不知它究竟是什么,于是一定要走到一个临界点,在那一刹那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而在这个临界点之前,真的是没有把握。人的认知也是如此,往往是从模糊到明显,而在这其中有一个临界点,当那一点出现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啊,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


 


[1] 20世纪初,在德国符兹堡大学由O.屈尔佩领导的,对思维、判断和意志等高级心理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学派。符兹堡学派发现在进行重量判断过程中感觉和意象不起作用,被试不知道怎样回忆这个判断(哪一个重些或是轻些)。这种发现与以往对思维的研究相矛盾。这就是说,在判断时,思维不能表现为感觉或是意象,是非直观的意识内容,这样,就产生了对“无意象思维”问题的研究。1907年前后,符兹堡学派认为思维的内容有非感觉、非意象的因素,而构造学派冯特和E.B.铁钦纳则坚持没有,这就是有名的对无意象思维问题的争论。

 

[2] 查尔斯·爱德华·斯皮尔曼(Charles.Edward.Spearman18631945),英国理论和实验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根据智力测验相关的研究提出著名的二因素论,认为智力可被分析为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温馨提示:本资料仅供内部学员学习交流之用,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图文
正在加载...请稍候
相关阅读
最新热门
专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