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AP学院 首页 > 研究应用

一切在迷茫摸索中成长着

作者:姚丹    2014年04月04日    来源:中国EAP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有一本书叫《Becoming A Human Being》,意思是成为一个人。罗杰斯也经常说,to be yourself,成为你自己。现在,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成为一个人,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终极理想,甚至是很多人一辈子所未能实现的梦想。

作为一名咨询师,我们会碰到很多来访者,例如,学业上一败涂地的大学生;被婚姻折磨得苦不堪言的家庭主妇;看起来功成名就却孤独抑郁的高级官员;认为一切都是孩子错拼命说服孩子做咨询的家长。。。他们的问题包罗万象,错综复杂,他们的苦恼也各不相同,有人是因为情绪困扰,有人因为事件困扰,但是在所有的差异和困扰背后,只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问题,就是“我到底是什么人?”“我怎样才能变成我自己?”“我怎样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认识自己,首先成为一个人

大多数心理咨询师在成为咨询师的途中都会遇到亲朋好友这样的质疑,“你为什么要学心理学?”“你们是不是有心理问题才去学的心理学?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把“你”换成“你们”来减少对我们的伤害。但是“你们”一词却换成为对整个咨询师职业的评价,这样的误解和质疑并不罕见。我也同样面临过这样的质疑,我无法坚定地告诉他们,“我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在试图解决自己的问题,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这个“人人都是神经症”的年代里,没有人可以坚决地说“我没有任何问题”。每个人的经历和环境不同,我们的父母在做父母时并没有上过一门叫做“如何做父母”的课程,我们也没有生活在真空和温室里,所以,每个人都是带着伤痛长大的。但是,察觉到自己的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的能力却并不是谁都有的。有人的伤痛并不严重,人格本身也比较健全,慢慢也就学会了自我疗愈,伤口愈合,获得成长;而另一些人却需要咨询师的专业帮助下获得成长和提高。

在成为一个合格的咨询师之前,我们需要做的最多的功课就是“认识自己”。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却包含着巨大的深意。2000年前,阿波罗神庙上就刻上了“认识你自己”。可是,在接待来访者之前,我们对自己有多少了解呢?自己的防御模式是什么?内心的冲突有哪些?童年经历中的结点有处理过吗?如果遇到来访者有类似问题,出现情绪时,到底是移情还是投射呢?假如这些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能帮助来访者理清思路、澄清事实呢?如果说“作为咨询师,我们带领来访者探索的深度,不会超过我们对自己人生的探索”,那么要想成功地带领来访者成长到更好的地步,我们怎敢有一刻停下成长和探索的脚步?

面对来访者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陌生人,更多的陌生感来源于他是一个陌生的人,而非他带来的那些症状。第一次做咨询的时候,大多数咨询师都会有紧张、焦虑,脑子里想的更多的是“我下一句说什么?”“怎样做才显得更专业?”“他沉默了,我要不要接着问?”。。。我也不例外,第一次遇到来访者沉默时,我不是在体验她的情绪,感受她的感受,而是在纠结我到底应该继续提问还是等一等,如果提问的话应该从哪里开始问。实际上,我们要做的,是熟悉眼前的这个人。更关键的是把自己也当成一个普通人,不是咨询师,不急于给建议,唯一要做的是熟悉对面这个被难题缠绕的人,像一个人一样去体验对面的这个人的情绪,感受他的感受。

作为一个人,在这相遇里,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感受,悲伤、高兴、焦虑,愤怒……可是,我们真的能准确地捕捉到这些感受吗?如果你从来没有体会过悲伤,那么你无法理解对面那个沉溺于悲伤中的人;如果你从来没有过愤怒,那么你无法理解来访者为什么会有过激行为。没有感同身受,怎么才能让来访者感到身边有一个人陪伴着?没有这种陪伴和共情,怎么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一切咨询就无从谈起。

所以,要想了解来访者,那么,从了解自己开始,从自观和内省做起。关注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人性是相通的,感受性的东西亦是如此。做一名咨询师之前,我们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有不完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有一天,才会真正从心底里接纳每一个不完美的来访者。

二、平静纳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咨询师 

不管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还是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都强调过,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我们大概无法验证是不是真的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但是,那些能勇敢地迈进咨询室的人身上更容易找到一种成长的动力。也许他们身陷“枷锁”之中,但是如果移除了障碍,他们就能自然地发展成为成熟的、充分实现自我的个体,就像“一颗橡树籽成为一株橡树”一样。我们咨询师的任务就是移除阻碍来访者成长的障碍。                            

平等中立,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很多时候,我们不会觉得咨询师“高高在上”或者自诩为来访者的“救世主”,但是却经常被来访者抬到这样的高度上,他们或讨好、或谦卑、或狡黠地让咨询师看起来更专业、更权威;更多时候,面对被世人轻而易举贴上了“对”与“错”标签的来访者,面对不符合世俗道德、伦理纲常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自以为是地把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以为这就是帮助。但是,我们是否真正地考虑过,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份经历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来访者需要的是,我们怀着赞赏、感恩和敬畏的心去对待、去陪伴。当他们怀着忐忑的心把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告诉我们时,他们需要的真的不是世俗价值观的判断和世人随意贴上的标签,需要的是生命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只有这种尊重才能让他们觉得我是自由的,这里是安全的,才能在思想和感受的世界里无拘无束,才能依仗这种自由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里,并不是对来访者的叙述不做情感回应,而是最好不要跟来访者分享观点,或者将观点在与来访者的关系中展露出来。很多时候,我们所得出的判断都是暂时性的、不完整的,随着了解的越来越多,我们会发现最初的判断甚至在很多重要环节中是错误的,过早地暴露出观点和判断势必影响来访者叙述的的中立性和真实度。

宠辱不惊,静观堂前花开花落

我们都见过阳光下的灰尘,飘飘扬扬,一点风都会让灰尘难以落地。没有一颗静下来的心,没有放空自己,就难以进入来访者的世界里。每次见来访者之前,咨询师都应留出时间来清空自己,甚至在见到来访者的前几分钟里,给咨询师和来访者都留出一点“空白”,好让大家都能抛开杂事,进入这个自由、安全、安静的空间里进行探索。

面对来访者,我们有很多未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我们无法用一种技术包打天下,也无法用一个模式应对所有的情景。面对来访者的叙述,可能是混乱的,杂乱无章的,可能前几次咨询里,我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是帮助他澄清他到底困惑的是什么。他这次的问题跟下一次的不一样,十次之后可能依然在变化。对此,我们需要平静对待,倾听、诠释、澄清或者面质,帮助来访者增进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也帮助他修复自己的感知能力。他有他的思维定势、知觉定势,这种定势决定了他看待世事的特定角度和眼光,铸就了他的生活模式和典型反应,也正是这种定势造就了某种认知上的疏漏。只要他还滞留在这种感知模式中,他就无法跳脱出来认识世界。咨询师要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看到这一点,使他的感知框架得以拓宽。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难免也会犯错误。心理咨询是如此复杂,以致于即便是最有经验的咨询师也难以集哪次咨询“完美开局、完美过程、完美结局”于一体。不过,一次咨询不需要到达完美才能对来访者有所帮助。平静地面对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时候跟来访者坦诚这些错误,也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是打开了来访者的某个结,也许是跟来访者的关系更近了一层。

接纳冲突,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力量

与其说接纳自己,接纳来访者,接纳这个世界,不如说我们去接纳那些看见的、看不见的冲突。“我们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自己的解决方法,我们就愈能获得更多的内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大多时候,来访者痛苦源于冲突,一些冲突浮在表面,比如双避式、双趋式,趋避式,但有一些并非如此。一个事事苛求完美的人,起初可能只是轻微的拖延,后来焦虑,再后来强迫症,甚至精神分裂。有时候,我们接受什么、拒绝什么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于是,不接纳自己,演变成了对自己的恼怒和鄙视,因为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烦躁不已,开始动摇于自我欣赏和自我歧视之间,摇摆不定。在这种纠葛、纷争和搏斗下,难免会产生一种无望感。冲突越严重,就越没有希望,但是这种无望感深埋于心中,避免任何人看到。照着计划和想象,觉得如果那样了事情也许会变得好一点。男人们想象着,也许我换了老婆就好了,房子大了就好了,买了车子就好了;女人们想象着,也许我结了婚就好了,有了钱就好了,更漂亮就好了。。。

实际上,所有的失望根本上都是未能成为我们自己而感到的失望。”放弃了身心保持统一不被分裂的希望,从事着另一个毫无希望的追求——想成为理想的那种形象。在那种无望感里,很难说这是不是最重要的一个。“自我是世人最不会过问的东西。对一个人来说,一切事情中最危险的,莫过于让人们注意自己的自我,而一切危险中最大的危险,就是一个人自我的丧失。”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些迷雾般的冲突里,和来访者一起寻找冲突的根源,呈现出表层的矛盾下面是什么,然后层层抽丝剥茧,看到那个真是的自我,找回那喷薄而出的欲望,整合成一个活生生的人。

跟随其左右,陪伴其成长

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可能会很着急解决问题,或者让咨询师产生一种强烈想帮助来访者的冲动,于是,咨询师或引导或提问,像“拽”着来访者走一样;也有可能来访者掌控着咨询节奏,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抛出,拉着咨询师“东奔西跑”,这样的咨询都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方向。我们要做的是,跟随来访者,伴其左右,不快也不慢,不拔苗助长,更不盲目乱撞。就如两人手上拉着一根无形的线,距离适当时,两个人都会舒服,咨询也会做的顺畅。

也许咨询经验丰富以后,看到一些来访者会有一些猜测,但是尽量做到不预设。每一个来访者都有他的不同,即便看到他的问题,他的理解、领悟、感知无法到达,依然无法达到“水到渠成”。就比如防御模式,即便他的防御模式比较低级,可是在更高级的防御模式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打破他的防御会给来访者带来更大的困扰和混乱。好比穿衣,没有“新衣服”之前,“旧衣服”也总是能蔽体的,总不能“新衣服”没做好,脱了“旧衣服”裸奔吧。所以,我们只做的只是耐心地跟随着他,陪着他慢慢地挖这条“渠”,“渠”成之时必是“水”到之日。

心理咨询是条不归路,因为成长是有效能的咨询师终身持续的议题。正如罗杰斯对自己治疗经验的总结,“我是否能够创造一种促进他人独立成长的关系,取决于我自己的个人成长的程度”,而“如果我想要促进与我相关的他人的成长,我自己必须不断成长。”当然,如果我们有幸带领了来访者的成长,那么我们也一定从来访者那里获得了成长。

 

【作者简介】姚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EAP学院实战型心理咨询师提升班学员,自和谐心理学研究应用委员会副秘书长。

 

本站郑重声明:作者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热门图文
正在加载...请稍候
相关阅读
最新热门
专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