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AP学院 首页 > 研究应用

中国EAP实战课程之整合之路

——浅谈精神动力学与焦点解决短期咨询解构与建构的整合

作者:禹宇    2014年04月04日    来源:中国EAP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今年2月,我和任老师、朱仙桃老师是在王晖老师的工作室落地交流时第一次见面。在当天的体验活动中,很意外地用OH卡牌呈现一例同性恋的牌相。 

    时隔不久,又接触到一例急性焦虑发作和一例恋袜癖的案例,这也符合在非学校的咨询机构里咨询对象多呈病理性特征的一个特点。这是用催眠、意象和后现代的一些疗法多次咨询失败的例子。

    和王老师、任老师就这几个案例进行了几次讨论,考虑到以前所用疗法的失败,我认为用精神动力学评估与诊断技术去评估、诊断,并用动力心理治疗去引导来访者,是比较适合的也是成熟的技术。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任老师和王老师可能觉得这种全结构式的评估对初学者把握来访者,保证咨询效果有很大的信度和效度。所以建议我分享一下评估的过程。

其实我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精神分析的各种流派和理论,只是在2008年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年咨询师职业行动——临床技能培训。事后才了解到10位老师中只有一位是人本主义取向的,其余全部是精神分析取向的老师和医生,在这种不知精神分析为何物的情况下,聆听各位老师的轮番熏陶,不知不觉中咨询风格与技术接近精神分析。不同的是,我是从临床技能练习开始而不是从理论流派学起的,所以到现在我也还是理论不足。也因此在讨论中拿出的评估和诊断方案和半结构化设置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成长之路是不可复制的。下面我就丝袜恋这个案例进行一个全结构式的评估与诊断。

这是今年2月份接触到的三个人格障碍中的一例。在处理的过程中发现精神分析还是有它独到的、在某些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

丝袜恋的来访者,男,30岁,因为问题的特殊性连续换了几个咨询中心,试过催眠,意象,和一些后现代的技术,都因没有效果而结束咨询。联想到EAP实战课程中李不言老师讲到的钟友彬的认识领悟疗法——该疗法就是专门治疗各种变态行为的很成熟技术,因为恋物癖界定就是变态行为。

在案例评估与诊断过程中,我认为咨询师大致把握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当前状况入手,进行初始访谈,建立关系,收集资料。

    来访者,经常因为看见丝袜和穿丝袜的女性而冲动,到一些提供丝袜的场所发泄,不看见时很理智,看见时就没有理智了,自己非常痛苦!到几个咨询中心,咨询师或做催眠,或用意象,访谈时咨询师都让用意志力解决,他说就是因为知道不对,但控制不了,做不到才来求助的。所以导致多次咨询失败。  

在初始访谈中收集资料要重点侧重三点:一、在性变态行为出现前不久遇到难以解决的心理困境和性的挫折。二、来访者的个性特点。来访者往往因为保守的个性特点,遇到心理困境无法找到其它可替代的解决方法时,突然出现的性变态行为可使他们忘掉“苦恼”,缓解一下紧张的心情,以后就形成恶性循环,难以阻止。三、幼年性经历的影响程度。

    第二阶段:这种经历许多儿童都有过,为什么只有少数儿童成人后会发展成性变态呢?关于性变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早年经验是致病的重要条件,力必多的固著和退行,以及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障碍的内部原因。

认识领悟疗法治疗性变态的案例中,多数可回忆起在童年时期(大约3到11、12岁之间)亲身参与的,使他们感到新奇、兴奋、激动的性经历。少数病人回忆不起和异性的亲密接触,也没有过性游戏的经历,但可回忆起从三四岁起,即对女性的赤脚、鞋袜等有特殊的兴趣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件。我们从这方面去引导和收集相关信息。  

    第三阶段:治疗的要点及治愈的标志。

变态行为一般被认为是最难治愈的,仅仅能控制不去行动还不能说是治愈。只有消除内心行为的动机,使心理真正成熟起来,才能说是真正的治愈。

钟友彬认为精神分析对变态的治疗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变态行为是幼年性欲在成年人身上的直接体现!没有可揭示的防御机制和伪装,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认识领悟疗法却可以让来访者领悟并促进愈合。

只有在第一、二阶段的基础上,咨询师用启发式的谈话,或直接向病人解释他们的行为不是“下流”和“可耻”的行为,而是儿童的幼稚行为。多数病人会对这种解释很容易接受。接受就可以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回忆幼年经历只是加深对这种儿童性经历的理解,并不作为治疗的重点。这是治疗的第一个要点。

之后不断对这种观念进行扩充,举不同的形象例子加以强化说明。让他们不但认识到性变态行为是幼儿行为,还认识到以为别人愿意接受他们这种行为这种想法本身也是儿童式思维。这是第二个要点。因为在早期形成这种行为时可能家长或异性认为他是小孩子会觉得好玩,这和成人厌恶的态度是不同。让他真正从内心感到羞耻和厌恶,并完全放弃这些变态行为,取代成人正常的行为,这样才是完全的真正的治愈。

(其它设置省略)

我做出这个全结构化的诊断与评估,只是提供一个工作的方向。在每一个阶段咨询师要把握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并分隔成每次大概要完成的计划,争取和来访者创造良好的互动以促使计划的完成。但具体谈什么、怎么谈要紧跟来访者,咨询师掌控的是节奏和方向。这样我们所做的时间和计划设置才有意义,否则只是一场无尽的漫谈。

    由于2011年我调到单位活动中心做学生管理工作,利用工作之便接触到小学到高中的孩子们。精神分析的咨询过程对于孩子们的使用就有点过犹不及的感觉。这之后开始接触后现代的一些理论和疗法。但只是学习并没有在实践中大量应用。

这次本来是想在天津跟从李老师学习具体的家排和沙盘技术,但恰好李老师的工作重心移到了北京,就这样因缘际会地参加了EAP网络实战提升课程。这是第一次在网上学习,但对于我真是一个恰到好处的选择,否则我就学习不到后现代的理念而只是掌握了两种技术而已。在前四个月的授课内容中,首先是理念的强化,接着是理论的熏陶,现在进行着后现代技术的演练,最后还有个人的团体成长。只有在这种长时间反复的理念洗礼下,才会去认真比较不同理念指导下的方法技术的恰当运用,也才有机会思考我为什么需要这种转变和整合。因为就我个人的成长过程来说我不可能抛弃多年的宝贵咨询经验和习惯,但要想从精神分析的框架中走到后现代的思维方式上来,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焦点就是在抛弃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在矛盾整合的此刻,接到李老师布置的论文作业后,本来计划不管水平高低就用这一年来所学所感的后现代理念与思路来准备。但在准备的过程中,以前的病理性的判断式的思维范式在干扰刚刚获得的感悟和理念,不同理念的冲突让我对论文无从下手。比如精神分析常用的五轴诊断,理论依据是DSM-IV分类与诊断标准,是由美国精神科学会制定的用于临床诊断的公认标准。相对于我们咨询室的艺术性描述截然不同的,是每一个障碍的诊断标准配套的精准的文字描述。那么我在这种理论支持下就可以很确定地评估和诊断,首先排除器质性病变,其次鉴定人格障碍,接下来一般问诊程序。这种结构化和标准性来自哪里,就来自初始访谈的结构化设置中,我们在去医院看病时,是喜欢一个医生和你讨论两小时再开始呢?还是喜欢一上来没说多少就开始治疗?我觉得越是在初始访谈中对评估和诊断下的功夫越深,收集的资料越全,制定的结构越缜密,在后续的实质咨询阶段就会有的放矢,稳定推进,而不会被来访者的阻抗所干扰。所以精神动力评估与诊断一般一到四次的访谈后给出,并在初始阶段保持客观慎用共情。而在后现代的理念下,却是千人千法,无理可讲,无法可依。

在这种冲突中,我会先用精神分析的思维把问题想一遍再转换到焦点的问题解决上来。我们都知道,绘画疗法的理论依据是精神分析和荣格分析学,而沙盘的理论依据首先是精神分析,其次是荣格的分析学,第三个是深层心理学。其它许多技术也多是从精神分析发展出来的。贵州组江激老师在分享中提到所有的技术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否则拿到手里的只是一个表层。通过这些对比我肯定了精神分析通过发展的、人性的眼光去看咨询过程是多么有力而清晰。因为精神分析说到底就是在讲人性,只有把握人性的本质再去理解来访者,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本。而在实际咨询过程中我们用精神分析去看透,在把握人性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来访者的认识领悟上来,用焦点的解构和建构来重新赋义,把精神分析的人格重建的最终目标转到自我实现或找到生命的意义中来,这种及时缩短进程有力渗入效能的技术又是克服长程的精神分析不可多得的有利武器!

在我学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时,大家可能认为学习的重点从聚焦问题转到聚焦解决上来,是咨询方向的选择。但我认为焦点最关键的核心技术是解构与重新建构,这是真正考验一个咨询师功力和经验的部分。因为焦点有一个观点:没有会阻抗的来访者,只有解决不了问题的咨询师!如果不了解焦点对咨询师的建构能力的要求,那么我们整合的也只能是一些语言形式的变化。

下面是我的咨询案例中针对童年创伤进行解构与重新建构从而缓解焦虑的例子。

来访者是一位公司白领,三十多岁,因急性焦虑发作无法控制来咨询。通过回溯他从小的养育环境,我们了解到他出生在一个很贫穷的农村,小时候父亲因为一块土地和邻居互不相让,经常打架。因为邻居有好几个成年的儿子,他父亲经常是被打的。有一次,父亲不在,邻居趁机打了他的母亲。当时他只有几岁,吓得直哭。这个小孩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安全性受到严重影响。到高中后,他认为作为一个男人作为长子,长大后也没有能力和勇气去复仇,帮忙不了爸爸和家人,还是父亲一个人在战斗,他又自责自己的懦弱。因此他说起这个事儿他就感觉恨又屈辱。他的焦虑是有来源的。在前几次的咨询过程中一直语气很平淡,几乎没表情,但说到这件事第一次流泪,特别痛苦纠结,这是他前面几次介绍经历的时候说的,而到后来他又反复提到这事。待到咨询关系建立到一定程度也充分掌握了必要的资料后,我问他“听你叙述这件事的过程中,你一直是害怕纠结痛苦的,但好像听你说你父亲的过程中,我没有听到他有逃避或是退缩害怕的情绪,是不是这样?”他想了想也觉得自己的父亲竟然没有觉得这件事有多么悲惨。我又问:“他是怎么评价这件事的?”来访者回答:“没感觉他情绪低落过,打了这么多年,虽然挨打,但好像英雄一样,没觉得自己失败过。”我又问他:“他一个人能战胜这么多人,你感觉一下这个感觉,当我一个人对付十个人,虽然负伤了,但是虽败犹荣的感觉!”他说:“是,他一直觉得自己是胜利者。特别是我长大了,我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又来到天津工作,他更觉得自己胜利了。”然后我说:“你的父亲把孩子都培养成人,他一个人和多人对峙,坚决维护了全家的利益,没有让恶人得逞,你感觉你父亲是不是那种屡败屡战的类型?”“屡败屡战……”他重复了这个词,突然笑了出来(他是不由自主地笑出来的)。  

这件事本身对于童年的他是很悲惨的,也是很受屈辱的事儿。我们分析一下这个个案的焦虑来源。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什么是这位来访者愤怒和屈辱产生的内部原因呢?对应的内部机制是什么?那就是恨而又无能为力!把对邻居的愤怒转换为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进而产生道德性的焦虑,这是产生冲突的最大原动力!所以他焦虑不堪,自责不已,这种状态一直延伸到今。因为从他2岁一直到高中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这种环境造就了他的超我标准高。但对于他父亲来说却不是这种感受。他父亲认为他一个人在坚决维护他们家的权益,是很正义的。咨询师通过对以前悲哀的事进行解构再作积极的建构,让他意识到有些事情可能并不是他想的那样,看问题可以有多个角度。通过重新赋予这件事崭新的意义让他把潜意识的情绪释放出来,他就不会再是那种特屈辱的、特悲愤的、恨不得立刻把邻居杀了却又做不到的冲突纠结了,而变得能够接受这件事,这样才能够慢慢地放下,能够用正常的语气来叙述这件事儿。这样他的焦虑的根找到了,焦虑度也就慢慢降下来了。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假如我们不用精神动力学的回溯童年的方式而直接用后现代的一些疗法,就只能处理一些表层的认知和情绪,深性次的创伤情结打不开,那么过一段时间,遇到应急事件他还会回到原来的情绪中,我们可以说他复发,也可以说本来就没有处理到真正的痊愈。找到根之后,把这个情结处理掉,再慢慢调整他的认知,学会觉察焦虑情绪,让他自己学会调控情绪,把焦虑程度适当降到正常的范围就可以了。

谈到建构与解构,我插入一下这周日我在一个公益讲座上的内容—精神分析之人性观上的内容:人际交往的原则之一,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少数人。首先来访者会很惊诧,因为我们的口号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多数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可是我们咨询师给出人际交往的原则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少数人。这就是对来访者观念的一种解构,这句话让来访者会迅速地觉察自己混乱、嘈杂的人际关系,会从有损的人际关系中挣脱出来,他逐渐会获得一种能力,叫做离开依附的能力。为什么有人痛苦了二十年,还是没办法离婚,就是因为她没有离开依附能力,她不能切断关系。一个拥有人际交往能力的人,整合能力较好的人,通常是既可以建立人际关系,又可以迅速的离开一段受损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李不言老师所讲的,咨询师要从和别人不同的角度去扰动来访者的思维,促进他的思考。其实这个不同的角度就是重新建构的过程。这个我就说到此,往深里说,又会追溯到婴儿期的母婴关系,幼年时没有处理好分离焦虑等等。

说说人际关系。假使说,我们跟我们的来访者说,所谓自尊,必须在人际关系中,才能体现自尊。如果远离了人际关系,坐在会议室、教室的最后的位置,坐在远离人群的位置上,然后呢,你觉得自己很有自尊,很有价值,那么这种只是一种幻想。真正的自尊其实等于人际关系中的掌控力和影响力.

    自尊,就叫自卑,也叫自恋,自信,还叫自我价值。我们把这一串话告诉他,利于他去整合和思考。我们咨询师必须明确告诉他,所谓自尊,其实就是自卑,也叫自恋,自信,还叫自我价值。

这一切等号的后边,都必须放在人际关系中获得两种体验。一种体验叫做掌控力,一种体验叫做影响力。那么什么叫掌控力?掌控力就是你在这个圈子里面,你可以毫不犹豫地做哪些事,可以不受阻隔地做哪些事。就像你早晨踢开被子,穿起衣服,拿起牙缸,开始刷牙,就是你毫不费力的,没有阻碍的做这些事情。与群体互动中,不受阻碍,毫不犹豫能做到的事情,就是掌控力所在。它必须在人际关系中检验才可以。那什么是影响力呢?影响力就是你离开了这个群体,别人背后怎么评价你,别人背后怎么理解你,这是影响力。这是目前为止我认为的,最科学、最准确的解释。这个定义是最有实践性的,是来自于实践,又能拿到实践中去检验的【这个定义来自美国的李纳汉(音译)博士】。

如果咨询师也不了解精神分析对自尊的定义和涵义,那你对适当自尊的两极,自卑和自恋就掌握不好,对源于自卑的抑郁和源于高自尊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不能很好的区分——那么也对许多来访者想要的人际关系没有确定的界限。当然大家对于自尊的概念理解不同,我这里也只是从精分的角度扰动一下我们的思维。我觉得咨询师秉持的许多理念性的东西直接影响你对来访者的解构和建构的方向,也决定了来访者人格修复的程度。这不仅在焦点中是这样,在其它的流派和技术中亦复如是。

还有人必须有秘密等。 我们在咨询中,常会遇到这个夫妻之间认为对方不坦诚、不诚实,也经常有夫妻因为自己不能告人的秘密经受道德冲突的痛苦,来找我们咨询。这类来访者的冲突是告与不告的冲突,是现实自我和道德自我的冲突,今天讲的人性就可以用上。你就告诉他,人必须有秘密,没有秘密,他就没有心理边界。没有边界,每天都会惴惴不安的,会没有安全感。我们用理论的话来讲,当你的内心没有秘密的时候,你就属于内部客体关系的外化。内部客体统统的出来,我就时刻处在人际交往之中,这时人际交往是多么得累。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就是和人打交道。你没有独处的时间,你没有安全的所在。所以呢,人必需有一个边界,这个边界保证我们只和内部客体呆在一起,它带给我们安全感,带来稳定的感觉。

 像这些精神分析的人性观运用在焦点的重新建构的思路上来,使咨询师和来访者站在客观的立场去面对来访者同一类问题,可以迅速厘清许多表面的迷雾找到问题的根源。所以我也从中体会到这两种流派并不是完全排斥而没有融合的地方。到最后告与不告不从道德问题的角度选择而是什么是真正有利于夫妻关系的,我们就去选择有利于我们的。让道德标准降低,从而让焦虑感降低,来促进他的心理问题痊愈。这个已经分不出是精神分析还是后现代的思路了,已经是同一个标准了。

以上是我学习EAP课程和就最近所接触的一些个案所带来思考与比较。论文的准备过程就是精神分析的发展性,如何与焦点的解构与建构整合的清晰化和条理化过程。这让我看清了自己在从业道路上不仅要保留以前的经验,更要在工作服务对象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使用新的理念和技术,满足不同对象的需要。伊根的助人模式也提到,有效的才是最好的。

论文结束时,相对于精神分析的注重幼年经历对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我想对后现代注重此时此该说一句话代表我整合后的感受:

让我们尽情舞蹈吧,就像没人看见一样!让我们尽情去爱吧,就像从来没受过伤一样!

最后,在此谢谢李不言老师在我职业道路的重要转折时刻所给予的理念的整合和精神的熏陶,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谢谢同学们合力把一个网络课堂发挥到如此精彩、如此极致!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禹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EAP学院实战型心理咨询师提升班学员,自和谐心理学研究应用委员会副秘书长。

 

    本站郑重声明:作者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热门图文
正在加载...请稍候
相关阅读
最新热门
专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