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AP学院 首页 > 研究应用

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初步分析

作者:甘道夫    2016年02月16日    来源:c-eap.com    责任编辑:admin2

 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初步分析

 

甘道夫

 

 

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心理学背景:为雇主打工的绝不止劳动者本人

 

 

通常认为,为雇主打工的仅仅是劳动者本人,因为,劳动者的亲人们并没有走进同一个工厂里面做工啊!

然而,从劳动者的角度来考虑,事情就远远不是这样。

 

如果劳动者在本地就业,那么对于家人的影响并不大,一般来说,下班之后他就会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如果家中有事(例如失火),他也可以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赶回家中。

然而,对于在外地工作(尤其是工作地点与家庭远隔千里)的劳动者而言,事情就要变得复杂得多。

 

1.由于工作时间紧(许多公司每个星期只放一天假,甚至根本没有休假),他们无法在非法定节假日的时间回家与亲人团聚。由于法定节假日“一票难求”,相当一部分劳动者仍然错失团聚的机会。

2.由于长期不在家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逐渐疏远。对于亲子关系来说,这种疏远往往是无法弥补的。新闻报道中常有“留守儿童”不认识爹娘、与父母关系淡漠的人伦悲剧。

3.由于打工者外出工作常常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即使带在身边,孩子到哪里上学也足以难倒英雄汉),只能丢给家中老人看管。老人往往年老体衰、耳聋眼花,不但不能指导孩子的学习,甚至连孩子的人身安全也无法保障。新闻报道中常有“留守儿童”游泳溺死、玩游戏出事故、被人贩子拐卖、甚至被强奸之类的事件。至于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多数是惨不忍睹的。既然家长管不了,当然也不能要求老师多么尽心。于是,这些孩子往往念不完初中就辍学了。他们不会考虑考高中、考大学的事情,一是因为家里穷,二是因为根本考不上。

4.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与处世能力令人忧虑。一部分孩子变得脆弱敏感、胆小如鼠;另一部分则变得胆大妄为、无法无天。许多人都惊诧于新闻报道中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杀人放火、抢劫强奸,其残忍与胆大之程度,令成年人为之咋舌;更有无知幼女,受人哄骗失身,以致沦落风尘,甚至自称老鸨、逼迫其他女孩从业。至于什么“古惑仔”、“小太妹”,更是成群结队。

5.许多夫妻一方外出、一方留守,即使同时在外地工作,却往往不在同一公司,以致难以相会。他们或者压抑自身需求、或者匆忙相会匆忙结束、或者用A片意淫,而把持不定者则与他人苟合。一旦“绿巾”盖顶、东窗事发,这些苦命人儿情何以堪?劳燕分飞,指日可待也!

6.外出打工多为男性,留守家中多为老弱妇孺。没有青壮年男子在家,留守者往往胆小懦弱,这就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一些犯罪团伙专拣农村留守家庭出手(这些村庄往往是“家家打工、户户无人”),偷鸡摸狗、坑蒙拐骗、强奸妇女、抢劫杀人。所有我们能够想到的罪恶,都已经发生;所有我们没有想到的罪恶,正在陆续上演。

 

 

劳动者抛妻弃子外出工作,无非是为了多挣工资,奉养老人、照顾子女。他们尤其希望能够给自己的孩子留下足够的钱,让他们有一个“远大前程”。然而现实是,他们在外地工作很难挣到足够多的钱,而家中却往往“后院失火”——老人生病、妻子出轨、孩子辍学(甚至进监狱)!

然而,这些都是留守者自己的过错吗?也许有人对“妻子出轨”颇感愤怒,大骂其“不守妇道”。然而,作为当事人的妻子来说,丈夫常年不在家,房子漏了无人补、玻璃被砸无人换、电器损坏无人修,所有肩扛手提、爬高上低,以及所有的农活(种过地的都知道那有多么难做),乃至农村修房子必须的拉砖头、扛水泥的活全让女人干(总不能让七老八十的老人和七八岁的小孩子来做吧,况且帮工不是那么容易请的),有时候还会被地痞无赖上门欺负,你还要求这家的女人不应该有其他想法!天哪,你以为人家是圣母、或者是你家的奴才啊!

 

许多人都认为打工仅仅是付出劳动力,得到金钱,然而实际情形是:劳动者必须付出亲情+友情+爱情+自身健康+家人健康+子女前程,来换取可怜兮兮的一点点金钱!

 

总之,为雇主打工的不是劳动者一个人,而是劳动者的全家人!

劳动者为雇主工作的时间不仅仅是上班的N个小时,而是全天24小时(他们下班的时候也没有过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劳动者为雇主付出的绝不仅仅是劳动力,而是整个家庭过去、现在和未来可能的幸福与安宁!

 

 

人格分析:留守儿童的人格状况

 

 

“留守儿童”大多是“怀疑型人格”

 

他们从小缺少关爱,人际关系淡漠,没有安全感;

他们希望与别人亲近,但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更不知道怎样长久地维持亲密关系;

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喜欢的人和物,都不会特别长久、不可能陪伴自己终身,自己不可能永远拥有什么东西。

 

他们的现实生活就是这样:

猫狗会死去、朋友会离散、父母不在家、房子是租来的(随时会搬家)、爷爷奶奶随时有可能死亡;

张家父亲在工地上被砸死了、李家母亲喝农药自杀了、同桌因为家贫退学了、老师调动工作跑掉了;

父母突然离婚了、自己突然没学上了(因为打工子弟学校被关闭了)、升学考试落榜了;

家族长辈带着媒人上门,宣布把自己嫁给隔壁村的老光棍(彩礼钱都已经收下了)……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他们的学习习惯往往很差,注意力不集中、专注力下降。

很多留守儿童的家庭十分贫困,孩子们往往饿着肚子上学;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天天饿得头昏眼花。

这个样子,学习成绩怎么会好?更不要说升入名校就读了。

很多贫困地区的儿童,十岁才上小学一年级,小学没毕业就直接去打工;女孩十五岁左右就有可能嫁人。

 

他们缺少父母的指导,所以不懂得自我保护,人格界限模糊。

他们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隐私、自尊不受侵犯;如果受到冒犯,也不知道怎样回击。

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女童)容易遭受性侵,因为她们没有受过性教育,也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

 

长大以后,他们更加不懂得如何主张自己的权益。

在寻找工作的时候,他们不敢尝试有挑战性的工作,也不敢向雇主提出任何条件;

无论是工作时间、劳动强度,还是工资、奖金,全都不敢提出要求。

他们害怕触怒别人;因为她们从小就没有依靠,他们知道没有人为自己出头;

他们担心触怒别人会招来报复(例如被流氓毒打)。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敢触怒别人,以免失去朋友。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向他们提出非分要求,他们一定会答应。

但是,他们知道对方是在利用自己的弱点谋取利益;所以,愤怒在所难免。只是,他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愤怒,不知道怎样报复对方,只能隐忍不发,或者自认倒霉离开。

 

他们不知道怎样把握人生的机遇,不知道如何谈判条件。

或者是过分讨好别人,却不敢说出来自己希望对方为自己做什么事情,结果惹人厌烦;

或者是默默地为对方做很多事情,以为对方会帮助自己解决困难,但对方根本没有这个打算;

或者千方百计表现自己的才能,却不敢承认自己有才能,只说是“临时起意”、“凑巧的”;

……

 

如果他们终于有勇气提出自己的想法,却被对方否决(对方当然有这个权利);他们就会万分痛苦,感到自己很尴尬、很丢脸。

因为,在他们提出要求之前,根本没有后备方案,不知道怎样找一个台阶下台,给自己保留面子。

如果对方说“我考虑一下,回头再联系你”,他们就会一直等下去;他们知道对方已经拒绝了自己,但还抱有一线希望;他们也不敢主动联系对方,因为这样做更尴尬,连怎样引入话题都不知道。

 

“留守儿童”就是这样的一群人。这就是现实。

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和绝对的把握,别碰他们。

否则,他们会更加痛苦和绝望,这是在害他们。

 

 

责任: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问题,是谁的责任?

 

 

这不是父母的责任,而是社会的责任。

贫富差距悬殊,很多农民必须出外打工;他们在农村里根本没有任何致富的机会,连养家都成问题。

 

农村太贫困。很多农民辛苦一年,连三千块钱都挣不到,并不是所有农民都可以等着村子里分红的。甘肃、宁夏、青海地区,一些贫困农村,村民一年的收入也就是一百多块钱(我没有夸张)。

挣钱很难,花钱的地方却很多:柴米油盐、种子农药化肥、孩子上学、老人生病,分分钟可以把家底掏空。想要多挣钱,只能去打工。

打工的时候不能带上孩子;城市里上学很贵,而且未必有学校愿意收外地孩子。尤其是还有一两年就要参加中考、高考的孩子,更不能带去城市里,否则就是“高考移民”,没有考试资格。

 

何况,城市雇主不会提供家庭宿舍,全都是一大堆人挤在一起,像鸽子笼一样。

夫妻同时进城,还不一定能同时被一家工厂录用;即使进入同一家工厂,也没有夫妻房。夫妻如果分别被两家工厂录用,一年半载见不着面也属正常。

如果想要在工厂之外租房子,那就别想有钱剩余下来;房东知道工厂的工资水平,他们定出的房租价格,几乎可以让房客没有任何存款。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带着孩子?

 

即使把孩子接到城市里,也只能当做野孩子养。

白天父母上班,在工厂里呆十几个小时,回来基本上倒头就睡。小孩子跟着父母,其实跟没有父母差不多。

如果小孩乖一些,在学校里读书,那还好;如果小孩已经厌学,那就是整天东游西荡,像脱缰的野马。

 

即使小孩子在学校里读书,也未必就好。

城市孩子欺负农村孩子、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甚至老师也不喜欢他们,这种事情多得很。

被欺负的孩子根本不敢声张,因为他们不愿意给父母添麻烦;何况,父母没有能力帮助他们。

 

 

思考(1):为什么农村父母希望把孩子送到城市里读书

 

 

农村父母希望把孩子送到城市里去读书,根本原因还是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差距。

 

我曾经看过一个人写的文章,他跟随打工的父母在北京上了几年学,又被父母送回乡村学校读书。他的成绩在北京的学校里并不出彩;但在乡村学校里轻松考第一,而且是年级第一。

一些在乡村学校读书的孩子,英语水平很差,音乐美术都没有学过(很多乡村学校没有副科老师),更没有见过电脑。当他们面对城市同龄人的时候,往往成为被嘲笑的对象。

这就是教育水平的差距。

 

父母们把孩子们送到城市里的学校,就是希望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可以考入更好的高中和大学。

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讲,升学是唯一可靠的改善自身命运的方式;如果孩子可以从好学校毕业,找到好工作,就可以改变全家人的命运。如果运作得当,这就是一种“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

父母们有这样的原始焦虑、原始驱动力;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就是这种驱动力的本源。

 

另外一种驱动力,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担心没有人照顾小孩,小孩可能学坏。

孩子的爷爷奶奶,年纪很大,往往没有精力和体力管教孙辈;孩子可能因为无人约束,就到处闯祸。因为无人约束,孩子可能就会不学习、乱调皮;等到面临升学考试的时候,才发现他们根本不可能考上任何高一级的学校。

而如果送进城市里的寄宿制学校,就会有老师代替父母看管孩子;家长们不用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问题,也觉得有老师督促,孩子的学习不会很差。

 

了解以上的本源动力之后,我们才能谈“留守儿童应当在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里面读书”。

 

 

思考(2):留守儿童应当在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里面读书

 

 

农村孩子进入城市学校读书,固然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但也可能面临很大的挑战。

太小的孩子(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依恋父母的阶段;太早离开父母,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不敢为自己争取任何东西;他们知道他们没有依靠,甚至觉得自己已经被父母抛弃。

 

一些孩子可能从此变得畏缩;认为如果自己不招惹别人,别人就不会欺负自己;结果总是不敢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

一些孩子面临严厉的班主任、骄傲的城市同学,产生自卑心理;结果造成社交障碍,无法融入城市学校的大环境中。

另外一些孩子可能会拉帮结派,借助“团体”的力量来相互取暖、相互保护。当学校里同时存在好几个帮派的时候,一些孩子可能就会结交社会混混、拜“老大”,以获得更多的力量支持。

可想而知,存在以上心理问题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

 

而让小孩子(小学生)留在乡村学校读书,就可以弥补上面的一些缺憾。

由于是在本乡本土学习,所以每天都可以回家见到亲人(不一定是父母,父母可能长年在外打工);孩子们会得到亲人的关爱和支持,形成安全感。亲人的关爱,是老师们无法替代的。

由于本村的小伙伴们都在一起上学,彼此熟悉,也有很多时间在一起玩;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同时,由于在本地上学,有很多亲情资源和朋友资源可以调动;孩子们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但是,由于城乡教育发展的巨大差距,很多孩子在初中阶段就必须到城市的学校去读书。

许多乡村是没有初中的,最近的初中都在镇上、县城里面;一些经济条件很好的父母,会把孩子直接带进大城市。

 

从熟悉的乡村到陌生的城市,孩子们的心理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父母需要帮助他们跨越过这些困难,到达彼岸;否则,他们会在城市里过得很不开心,甚至迷失自我。

 

第一,与亲人的长时间分离,本身就可以导致内心的恐慌。父母可以教会他们如何打电话,与亲人联系。

第二,与小伙伴的长时间分离,也许永远不会再见面。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伙伴的通讯录,学会如何给伙伴们写信、聊QQ

第三,不知道怎样与城市同学进行社交。父母需要教会他们简单的社交技巧。

第四,对城市环境不适应,不知道什么是地铁、超市、电脑、肯德基。

父母可以把孩子们提前带到城市中,学会如何在城市里面生活:如何看地图、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出租车,如何去超市购物,以及什么是肯德基、麦当劳。

至于电脑,城市的学校里面会有计算机房;老师们会负责教学生如何用电脑。

第五,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求助。父母可以教孩子们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

第六,遭遇不公正待遇、或者他人的误解的时候,不知道如何申诉。这也是父母需要教给孩子的社交技巧。

第七,遭遇侮辱、诽谤、暴力侵犯的时候,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父母需要教会孩子如何拨打110

 

 

思考(3):留守儿童的文艺教育问题

 

 

这个话题,严格来说,已经不是心理学问题了。但是,它是教育问题的一部分。

我参加一个文艺群的讨论的时候,看到很多人都在讨论怎样在农村学校普及艺术教育,因为,农村地区的艺术教育,比城市里落后很多。

我当时还要忙着做其他的事情,就没有参与进去;事后,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寻常的艺术教育,例如歌唱、舞蹈、美术之类,恐怕都难以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山村)的学校里面推广。

原因如下:

首先,这些艺术教育需要专门的老师来教授;这些老师至少应当是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

艺术生的学费十分昂贵,毕业生几乎不可能去乡村学校就业;那里的工资太低、生活清苦,毕业生们恐怕一辈子也挣不回来自己当初的学费。

第二,好的艺术教育,都需要金钱作为支撑,没有钱的人想都不用想。

我上高中的时候,学校里面的美术生,每个月购买画具、颜料的费用,都至少需要四五百元。

乡村学校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和初中生)虽然不需要像城市里的高中、大学的美术生一样每天不停地画,也许一个学期只需要购买一次画具和颜料;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消耗,也让很多贫困家庭吃不消。

 

第三,艺术课都是副科,中考、高考并不考试这些科目。很多家长、老师、学生也都不重视它们。

第四,在农村学校,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往往低于城市学校的同龄人,而升学又是农村学生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其他途径的机会太渺茫);因此,农村学生的升学压力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学校的家长、老师、学生,恐怕都不愿意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艺术教育上。

第五,歌唱、舞蹈、美术之类课程,学过与没学过的差异比较大,没学过的学生可能产生自卑感。

学过的学生,很难把握自己的“学习境界”,很难知道自己的“艺术成就”达到怎样的程度;而这些学生的父母,也很难看到自己的“艺术投资”产生明显的效果。

因此,即使学过的学生,也没有动力坚持下去;只是在课堂上跟随老师的步调进行学习,课下往往不进行进一步地学习。

 

因此,只有那些与主要科目相关、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容易出成果、孩子们可以自我激励继续练习的艺术,才有可能在乡村学校里扎根。

 

比如,可以引导孩子练习书法。

书法容易练习,不需要花费很多钱财;如果实在没有钱买墨汁和空白方格纸,用毛笔蘸水在水泥地上写就可以了。而且,只要孩子们坚持练习,字就会越来越好看;不但自己有成就感,考试的时候还可以增加卷面成绩。

乡村里面娱乐项目很少;书法练习比普通的作业更有娱乐因素,应该是可以吸引孩子们投入进去。而且,这是健康的娱乐,同时也可以促进学习;家长、老师、学生,都不会反对。

 

(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图文
正在加载...请稍候
相关阅读
最新热门
专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