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AP学院 首页 > 研究应用

论人们对“亚文化”的痴迷心理及自我调节策略

作者:李慧芳    2021年09月11日    来源:中国EAP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Wit beyond measure is man's greatest treasure.  

无可估量的智慧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刻于拉文克劳金冕(引自《哈利波特》) 

 

一、从亲身经历说起

  

我上大一的时候19岁,那时候《哈利波特》刚刚上市,同学拿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看得津津有味。我一时好奇,就借过来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铁杆哈迷。

当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收到一封来自英国的信,告诉我被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录取。如果真的有这样一封信,我会毫不犹豫地从大学退学,收拾行李跑去英国。不会英语?没问题!没有熟人?没问题!将要面对伏地魔?没问题!只要能去霍格沃茨,一切都不成问题!在年少的激情之中,没有翻越不过的高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留学的钱从哪来?没想过!)

当然,我最终没能进入霍格沃茨,而是在麻瓜世界度过了20年。然而,对霍格沃茨的向往,一直保留到现在;每当看到相关新闻和同人文,就会忍不住激动半天。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跟我相似,都对某种现实中不存在的世界痴迷不已,例如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欧洲神话世界(精灵、矮人、半兽人之类)、吸血鬼系列、星际时代(飞船、机甲、人族、虫族)、星球大战世界……以及很多网络游戏世界。

对于不熟悉这些世界背景的人来说,圈内人的谈话如同天书;但对于熟悉这些世界架构的人来说,一切都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二、对“亚文化”的痴迷现象

  

很多人发现一种现象,认为难以理解:一些人对虚幻世界痴迷不已、如数家珍,甚至达到“圈内专家”的高度;但对他们真正生活的现实世界无法适应、极度茫然。很多“网络成瘾”者属于此类。

还有一类人,并没有网络成瘾,而是对某种奇怪的价值观、不正确的认知痴迷不已。例如坚信追随某教主可以得永生,坚信十星连珠会引发世界末日,坚信只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才值得过,坚信某男人是爱自己的(而周围所有人都说他是渣男)……

 

以前,我们只认为他们是对某件事情的理解发生错误(认知失调),从而导致不正常的痴迷。但我认为,他们痴迷的其实不是单独的某种信念,而是某种“亚文化”,甚至连“亚文化”都称不上的粗制滥造的“虚幻世界”。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而这些价值观是散布在种种主导文化之间的。

  

三、“亚文化”的创造与引发痴迷

  

很多人会觉得创造某种“虚幻世界”甚至“亚文化”非常困难,毕竟“文化”甚至“文明”是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的东西。但很多时候,只要遵循一定规则,这种工作并不困难。

任何世界都需要几大要素:时间与历史、空间与地图、因果与逻辑、物质变化法则、轮回法则(仅用于宗教类)、生死与医疗、社会规则(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

 

在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中,只需要寥寥几句就可以勾勒出一个“虚拟世界”的面貌;当作者们描写“虚拟世界历史”时,更是“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只有读者想不到,没有作者写不出。而且有时候,越粗糙效果越好,因为读者会用自己的想象力加看影视剧的经验把这个世界完善起来。

【举例】“未来某一年,地球爆发了核大战,地球再也不适合人类生存,于是人们移民火星。”

【举例】“某实验室病毒泄露,把全地球人变成丧尸。主角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

 

这些描写,如果仔细推敲都站不住脚,至少作者没办法像科学家一样拿出事实依据来。但读者们基本不会考虑这些,因为很多人只根据粗浅的逻辑就会接受某种说法。如果这种说法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或者很难证伪),那就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举例】霍格沃茨位于“不可标绘的地方”,被很多咒语保护。很多哈迷坚信有这样的地方;而他们之所以没有进入霍格沃茨,是因为他们都是麻瓜(没有魔法天赋的人)。

【举例】某人宣称自己来自外太空某个奇怪的星球,托生为地球人类(解释其为什么拥有人类的外表和出生记录),使命是拯救地球人免遭世界末日……

 

接下来,就是创造世界规则,这包括自然规律(奇幻和玄幻世界还有魔法规律)和社会规则。因为读者不耐烦看类似于法律条文一样的规定(学校的教科书已经足够乏味了),他们更喜欢通过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逐渐理解虚拟世界的规则。如果故事足够打动人心,契合读者的心理需求,读者就会沉迷其中。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原型”的概念,并指出人类有很多原型,其中一些原型是非常著名、非常重要的——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性、出生、再生、死亡(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死亡,而是选择与蜕变)、力量、英雄、正义、邪恶、上帝(主宰)、智慧、光明、黑暗等。这些原型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所有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特别是转型期)经历它们。

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包括多个原型。例如《哈利波特》中就有正邪之争(英雄、正义、邪恶)、人性(光明与黑暗)、邓布利多(智慧)、魁地奇比赛(争斗)、魔杖和魔法(力量)、爱情(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人格成长和完善(再生与自性)、取舍选择(死亡)、魔法的深层奥秘(上帝)、间谍(人格面具)。

我本人从小就崇拜英雄、渴望成为英雄,也喜欢各种哲理和智慧,还看过关于西方魔法的书。所以,我成为铁杆哈迷是必然的事情,因为这个世界几乎可以满足我关于奇幻世界、校园生活和英雄主义的一切幻想。

 

扩展阅读:关于“文明”的一般标准

●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对精神文明特别是其中文化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物质文明的性质为生产方式所决定。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

一是科学文化方面,包括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

二是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

作用是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及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痴迷的边界

 

 很多人或多或少着迷于某种“亚文化”,或者只能称为“虚拟世界”的东西。

绝大多数人能够分清它们与现实的边界,或者在短暂沉迷之后能够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但另外一些人则完全沉迷其中,不知今夕何夕,他们对非现实世界如数家珍,对现实世界反而十分陌生,甚至恐惧和逃避。

 

很多人把这两类人的区别归结于“是否足够理智”“是否有现实感”

但我认为,还有第三个因素,就是“是否能够熟悉和运用规则”

 

很多人痴迷虚拟世界,是因为他们觉得在那里生存相对容易。

【举例】在网络游戏中,打怪可以升级,升级之后可以换装备,爆出的东西可以卖钱,有些人可以依靠打游戏挣到不菲身家。

【举例】对于“哈迷”来说,熟知魔法部的机构设置、霍格沃茨的各门学科、图书馆的书籍类目、各式各样的咒语……都是基本功。一旦理解这些东西,再加点文学功底,就可以创作同人文,在圈子里赢得喝彩。

 

然而,这种“容易生存”只是假象,只是因为创作者和前辈们用最快捷、最省力的方式,向读者展现出虚拟世界的运行规则。

文学作品中必然有主角人物,故事情节通常围绕主角展开;主角会经历整个世界地图,接触到整个世界三教九流各种人物,了解明明暗暗所有规则,顺便收割所有宝物。作者要想把故事写清楚,基本都得这么写;如果作者写一个人懵懂无知、处处碰壁还不知道为什么,最后莫名其妙过完一生,读者只会晕头转向,最后直接走人。

在现实世界中,很多人忙碌一生都搞不明白社会运行的规则。他们只是跟着别人走,别人读书他也读书,别人工作他也工作,别人经商他也经商……结果别人经商发财,他经商亏本……为什么呢?不知道啊!对于这类人来说,现实世界真是太难生存了。

而现实中的另一些人,早早就在长辈或明师的指导下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则,知道通过什么渠道达成自己的目标,知道做什么可以被自己希望加入的群体接纳,知道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才能有助于实现目标。他们步步为营,从容走上人生巅峰,在外人看来就像是开了“金手指”。对于这类人来说,现实世界很容易生存。

 

对于感到现实世界太大太复杂的人来说,如果有人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生存规则,画个大饼,建立一个粗制滥造的虚拟世界,他们就可能痴迷不已。这也是很多人误入歧途的原因。

【举例】一些人工作不顺,就认为打游戏挣钱比上班轻松。殊不知,能挣到钱的游戏玩家都是业界翘楚,都经历过艰苦训练才掌握最高超的游戏技巧。这种训练过程,远比上班辛苦。

【举例】一些人连K线图都看不懂,只是听信“炒股导师”的话,以为只要按照“导师”说的话去投资,就可以空手套白狼,一夜暴富,结果血本无归。

【举例】一些人花费很多钱购买“防癌神药”,完全忽视全世界众多科学家都还没有攻克癌症的事实。

【举例】一些女性听信男友“我养你”的许诺,放弃学业、放弃事业,甚至与亲戚朋友断绝关系,完全沉浸于男友构建的温柔乡中。等遭遇背叛、家暴,被扫地出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培养出在世界上独立生存的能力。

【举例】一些公务员结识大老板,看到他们出手阔卓,就以为这个纸醉金迷的世界也属于自己,自己也应该身处其中。而他们唯一能用来交换的就是手中的权力,以及整个人生。

  

五、怎样保持现实思维

  

无论是“亚文化”,还是“虚拟世界”,都并非洪水猛兽。世界上有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的人,也有理智处理过好生活的人。

那么,怎样在虚拟世界中还保持现实思维呢?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内控管理法:反思自己的不足

一些人总结自己痴迷虚拟世界的原因时,总是归结于虚拟世界创立者的错误;一些人在说起家庭成员痴迷虚拟世界的原因,也经常归咎于各种小说和游戏。

然而,一个人选择痴迷对象是有选择的,不会喜欢所有东西;他之所以痴迷A世界而不痴迷B世界,一定是因为A世界当中有些东西与他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高度契合,才会“一拍即合”。

那么,与其归咎于他人,不如寻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例如没有自知之明、缺乏自控力),加以改正;或者找到自己隐蔽的愿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回归系统需求),用合理的方式满足。

具体处理方法见下文。

 

(二)自我接纳法:认清自己的身份

很多时候,人们无法成为虚拟世界中的角色;有些世界虽然具有现实基础,但不是自己可以进入的。这时,人们需要接纳自己在现实中的状态,否则就会产生困惑,甚至引发悲剧。

【举例】虽然我是“哈迷”,非常希望进入霍格沃茨;但我必须承认,我是麻瓜,不是巫师。我只能生活在麻瓜世界,而不能幻想挥舞魔杖施法。如果我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就会变成精神病人。

【举例】对于绝大多数公务员(不是富二代)来说,他们不可能成为富豪。如果既想当公务员,又想过富豪生活,就会迷失自己,酿成悲剧。

【举例】某人想炒股发财,但连基本的经济学知识都不懂,也不愿意学习。如果他进入股市,肯定只能赔钱。

 

(三)适中定位法:评估自己的竞争力

很多时候,人们痴迷虚拟世界,是因为在其中似乎比较容易找到成就感;比起现实生活中要辛苦学习、辛苦工作才能得到些许赞赏,虚拟世界的赞赏似乎来得非常容易。

然而现实是,在任何世界中都不缺聪明人,在任何世界中都有激烈竞争。无论在什么世界,要想出人头地,成为佼佼者,都要付出艰苦努力。人们需要评估自己在虚拟世界中的竞争力,确定是否要不顾一切地投入其中。

【举例】我是“哈迷”,但财力有限,不能搞Cosplay(装扮成虚拟人物);因为喜欢看小说,所以就进入同人圈。我不满足于看文,就也想写文。但我好不容易写成的同人文,放到网上以后,反响平平;我自己也觉得跟“大神”没法比,充分体会到了“云泥之别”的意思……那么我就要考虑是否继续搞同人文?我觉得自己恐怕做不了同人文豪,那就不在这方面过分投入了。

 

(四)找回真我法: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

一些人之所以加入某个虚拟世界,并不是因为自己热爱它,也不是因为有利可图,而是因为别人都加入进去,自己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在玩。于是,他们加入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别人都在里面”、“我不加入就不合群”;结果不但没有得到乐趣,还浪费时间。

而另一些人加入虚拟世界,只是因为现实世界有一些对他不利的评价;他们认为进入虚拟世界、在全新的评价体系之下,就可以获得全新的评价。这种做法用于暂时避开不利环境是可以的,但长期使用并无益处。

他们需要做的,是明确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并非别人说的那样不堪,也不用通过强迫自己加入自己不喜欢的游戏来维持友情。

 

(五)“三我”和谐法:平衡欲望与责任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每个人都存在“本我”、“自我”、“超我”三大人格成分。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如果可以在虚拟世界获得乐趣,那沉迷其中又有何不可;“超我”遵循道德原则,用社会规范约束主人,劝说主人赶紧准备考试、做工作;“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调和“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最终决定适当娱乐,不能耽误学习和工作。

这三个“我”要达成和谐,既不一味排斥娱乐,也不放纵自己,最终让自己身心放松,更好地前进。

 

(六)目标导向法:聚焦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时刻牢记自己着迷虚拟世界的目标,最初也许只是为了放松,也许是希望获得成就感,但最终应当归结于借助他人的经验教训帮助自己成长、获得在现实世界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为痴迷而痴迷”是不可取的,这样很容易让人彻底迷失,甚至与现实社会脱节。

【举例】我喜欢看小说,重点看主人公如何谋划全局达成目标;因为这是我缺乏的能力,我希望学习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学习小说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举例】某人发帖说,他年轻时总是难以跟同事相处,不是他炒老板,就是老板炒他。他十分灰心,转而打网络游戏逃避现实。然而,他在网游世界也很难配合队友,好几次打乱团队部署,导致刷副本失败,为此多次被队长斥责。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很大问题,下决心改掉自己的毛病。后来,他学会为他人着想,学会配合团队行动,学会跟队友形成默契;最终,他赢得团队所有成员的好感,并找到了新工作,新老板正是他的队长。

【举例】虽然有些公务员与富豪接触后迷失了自己,但还有很多人并没有迷失自己。他们从富豪朋友身上学到对经济形势的领悟和判断能力、整合资源的方法、带领团队的方法、协商合作的方法、果决的行事作风,而不是物质享受。

 

(七)学会舍弃法:让自己学有专精

虽然喜欢“亚文化”或者“虚拟世界”不是错误,但喜欢的东西太多、摊子铺得太大往往让人感到力不从心,甚至疲于奔命。这时就需要学会取舍。

【举例】我本人曾经十分喜欢虚拟世界,几乎是见一个爱一个、看一个迷一个,除了是哈迷之外,也是星战(《星球大战》)迷,除此之外,《三体》、《魔戒》、《魔兽世界》也很吸引我。但我不可能对每一样都深入研究,我必须做出取舍。最终我留下《哈利波特》,继续做哈迷,其他都放弃,从而保证我有足够时间精力和资源来经营我的现实生活,可以在现实和虚拟两方面都学有专精。

 

(八)行为扩充法:让能力配得上梦想

一些人痴迷虚拟世界,是希望借此实现自己内心的某种抱负。然而,实现抱负的最佳途径还是在现实世界付诸行动,毕竟人们还是生活在现实世界;如果一味沉溺于幻想,能力配不上梦想,只能同时浪费“梦想”和“生命”两样好东西。

【举例】一些人渴望当英雄,所以格外崇拜超人、喜欢奥特曼、痴迷武侠小说、爱玩打仗游戏。他们可以选择参军或者报考警校,以便在现实世界中成为英雄。

【举例】一些人嫉恶如仇,但不想诉诸武力,就可以报考法学院,成为法官或者律师,在现实生活中为别人伸张正义。

【举例】很多女孩梦想嫁给王子,幻想自己是“灰姑娘”,等待被王子发现闪光点;却不知道小说中的灰姑娘虽然落魄,但她的教养、眼界、见识完全能配得上王子。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嫁给王子的人,都是拼命让自己变得优秀,才得偿所愿。不丹女孩佩玛很小就希望嫁给不丹王子,这个信念支撑她十一年。她努力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进入印度最好的学校——劳伦斯学院主修英语、历史、地理、经济和绘画;后来又以优异成绩进入英国伦敦的摄政学院开始大学教育,主修国际关系心理学,辅修艺术史。她还利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绘画,篮球和美术等;在大学期间,她还担任篮球队队长,有时还参与学校乐队和舞蹈节目表演。她还精通多门语言。这样的修养和才华让她足以与王子并肩而立,最终嫁给王子,后来成为不丹王后。

 

(九)时空和谐法:寻找现实与虚拟的最大公约数

有时候,“取舍”是很难做出的,因为每个选项都有各自的价值,然而面面俱到又是不可能的。这时就需要根据自己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对这些兴趣爱好进行整合;如果用数学语言来作比喻,就是要让函数收敛,而不是发散。

第一种方法适用于年轻人,或者本身在相关专业有基础的人,就是“把爱好变成职业”。例如爱打游戏就当职业玩家,喜欢国外文学作品就学习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或者翻译专业,喜欢讨论政治就读政治系,喜欢研究历史就干脆当历史学家。

然而,很多人在意识到自己需要整合众多兴趣爱好的时候,已经错过选择职业、训练职业技能的最佳时机。他们可能喜欢谈论历史,但没能进入历史系读书,学识不足以成为历史学家或历史教师,无法靠谈论历史挣钱养家,他们的历史知识也无法帮助现代人过好生活。他们也可能对人生有深刻的见解,但无法归纳为某种哲学观点,也无法写成书籍卖给别人看。那么,他们的兴趣爱好或者只能作为业余的娱乐,或者可以与他们当前的职业结合起来。

【举例】我曾经遇见一位在旅游城市拉客的司机。他对当地的人文历史十分熟悉,也知道哪个景点好玩哪个景点不好玩,还知道当地往来的车次和旅馆信息。我包他的车一整天,最大效率地利用了游玩时间,在车上时还听他讲一些历史故事。虽然包车费用比正常打的要贵,但我十分愿意掏这个钱。

【举例】我年轻时对政治、历史、经济、军事都很感兴趣,买了不少书来看;但因为大学读的不是这些专业,没有受过系统教育和训练,所以在这些方面都无法进入专业领域。后来我总结一番,发现自己对这些方面的兴趣的共同交点是抗战军事历史,这就是一个可接受的收敛结果。而且,因为我对军事理论有所了解,如果写小说,就可以把战争情节写得更加出彩。

 

(十一)经验重构法: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

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人们都有可能遭遇挫折和失败,毕竟,任何世界都不缺聪明人。如果在现实世界遭遇挫折和失败,再在虚拟世界也遭遇这些,这无疑会让人深受打击;如果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遭遇打击,他只会更加退缩和逃避,从而与现实社会脱节,甚至感到在虚拟世界也待不下去。

在遭遇挫折和失败之后,一种有效的应对方式就是对“失败”进行重新解读。人生其实没有真正的失败,只有经验和教训。当自己没有达到目标时,可以对努力过程进行重新解读,例如:“虽然我没有达成目标,但我学到了经验,我知道A做法不能成功,下次可以尝试B做法。”

【举例】我学习心理学时,有时候感到很沮丧,例如导师三年前讲过的东西,我三年后还是不太理解。有时我觉得自己如此愚钝,还是重新投胎会比较好……但我转念一想:我又发现自己有一处知识漏洞,通过向导师请教而弥补,我因此获得成长,变得比以前更加优秀。

 

(十二)理性思维法:虚拟世界不是天堂

有时候,人们之所以沉迷虚拟世界,是因为把它想得太美好,以为自己在里面一定会成功、一定能体验到幸福感。这在有些时候是可行的,毕竟评价体系有所不同;但面临激烈竞争时,评价结果也许相同,甚至更糟糕。

【举例】一些人在学习中怎么也做不好题,深感挫败,转而玩网游,打算以此为业。然而,网游高手同样也是勤学苦练得来:同一个操作,要经过千百次练习,才能变成条件反射,才能在头脑反应过来之前,身体先做出反应;这种练习的过程,同样还是“刷题”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厌烦“刷题”,不能勤学苦练,那他也很难耐心苦练游戏基本功。

【举例】我也曾经觉得现实生活索然无味,甚至举步维艰,幻想如果我生活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去霍格沃茨读书,是否就可以拥有丰富、精彩的人生?然而认真思考就知道,如果我不能拼命努力,照样不可能在霍格沃茨混得好,更别提战胜伏地魔;如果我能像小说中主角那样拼命努力,我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所成就。

 

(十三)尊重规则法:严守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分界线

“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分界线,主要是时空界限、文化界限、科学界限。

很多骗术通过混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界线来欺骗人。他们编造半真半假的世界观,在现实世界的规则体系中掺杂虚假的规则,从而把身处现实世界的人拉进易碎的肥皂泡中,骗取金钱和感情。

应对这种骗局的方法,就是充分认清自己是谁、自己在哪里、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自己可以拥有的资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时空界限】某些骗局把古代或者国外已经断绝传承的东西搬来现代中国,大肆骗钱敛财,例如传授“三从四德”的“女德班”、传授“厚黑学”的“升职课”、传授某种已经灭绝的古代文明的“神力传承”(文明已经灭绝,传授者如何得到这些知识)。

【文化界限】在一些虚拟世界中,社会规则被简化为“以武为尊”,每个人都拼命修炼武技,不服气就比武决斗。小说这么写没问题,但如果有谁在现实生活中盲目模仿,把别人打得鼻青脸肿,肯定会受到法律制裁。

【科学界限】某些人声称“修炼XX功法,连接宇宙超能量,就可以治疗癌症。”如果这是一本玄幻小说的设置,OK没问题,也许在作者构建的世界里,就是存在这样的魔法规律。但是,把这种概念贩卖给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让他们缴纳大笔费用,真的去修炼XX功法,企图连接宇宙超能量,这就不仅是可笑的谎言,更是无耻的骗局。因为现实世界不存在这个魔法规律,而没有法则支撑的东西都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就像人们不可能制造出永动机),所以,参加学习的人都在为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浪费金钱与生命。

 

(十四)批判思维法:人言不可尽信

另一种避免不良影响的方法,是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很多人总是不加思索地全盘接受别人的观点,这不是好习惯。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而不是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多问“为什么”;当人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看起来理所应当的东西其实都并非那样坚不可摧。

【举例】清代皖学大师、启蒙哲学家戴震求学时,老师讲授《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这怎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转述的?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学生记的?”老师回答说:“这是朱文公(朱熹)的解说。”戴震接着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宋朝人。”“孔子、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周朝人。”“周朝、宋朝相隔多久?”“几乎两千年。”戴震就问:“那么朱文公怎么知道是这样的?”老师无言以对,说:“这不是一般孩子。”

【举例】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秦始皇幼年时期的经历。但我在网上查询之后,没有找到关于这件事情(以及相关人物)的记载(除了那篇文章)。我就感到这件事可能不是真的,因为没有人能找出历史上没有记载、也没有考古依据的古人经历,除非是杜撰。

 

(十五)回归系统法:掌握现实世界运行规则

前文已述,很多人因为不懂得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则,所以处处碰壁,转而到虚拟世界寻求安慰,因为虚拟世界的规则已经被明确告知,显得生存容易。

那么,如果有意识地通过一些途径学习掌握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则,就可以逐步改善“晕头转向、处处碰壁”的情况,知道怎样争取资源、怎样寻求帮助、做什么事情才有助于达成目标。通常来说,现实世界的规则被写入法律条文、员工手册、学生手册中;如果还不明白,可以咨询政府工作人员、上级领导、学校老师等。

  

六、当发现自己沉迷时,如何处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前些日子,我发现一篇非常精彩的哈利波特同人长篇小说。我看得欲罢不能,从早上睁眼看到晚上凌晨三四点,即使如此,还是只看完了一半。我知道我不应该这样,如果再不睡觉就要猝死了;然而小说实在太精彩,我不停地往下翻,脑子里一直在想:“接下来呢?还有呢?然后呢?他们到底怎么样了?”

结果,我一直看到凌晨五点多,实在受不了才去睡觉;然后早上九点起来接着看,又看了一整天。

第三天早上,我对故事的结局深有感触,大发感慨,又花一个多小时写书评,分析凤凰社与伏地魔双方的战略战术的利弊得失,以及战争结束后的国际政治局势。这么折腾一圈,耽误了正经工作,被领导批评一通……

 

这两天半的痴迷过程,让我读完一部优秀的小说,亲身体验了什么叫做“沉迷”,也因此受到教训(耽误工作被领导批评),同时,也让我对于“怎样在沉迷状态中还保持相对正常的现实生活”有了一些思索。

 

(一)保持基本的作息习惯

保持基本的作息习惯,这是说起来最简单、做起来却相当困难的一点。人在沉迷某种事物时,最不管不顾的就是时间,最容易透支的就是自己的健康,仿佛自己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就是自己这辈子唯一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我年近四十,还会为一本小说着迷到凌晨三四点钟,年轻人为了游戏通宵达旦很容易理解。

但我还是建议大家在决定不管不顾之前注意提醒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如果实在想熬夜,也要确保之后有足够的睡眠;千万不能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看完一本再看一本,玩完一局再玩一局,一定要给自己一个限定条件——我什么时候必须停止。

 

(二)抽时间进行运动和处理生活事件

无论小说或者游戏多么吸引人,都不能因此不吃饭、不喝水、不去厕所。在这些必须脱离虚拟场景的时候,可以进行简单的运动,一方面调整身体状态,以及缓解眼睛疲劳,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头脑清醒一些,而且还可以处理生活事件。

【举例】我通常会在这些时候处理家事,以及挥舞苍蝇拍打蛾子。今年夏天家里米面生虫,总有蛾子出现。我必须每天拎着苍蝇拍巡视两三次,寻找蛾子,并想办法打死它们。打蛾子需要一些技巧,有时候还要爬高上低,或者蹦起来挥拍子,甚至一路追着打。我是“宅女”,平时运动偏少,打蛾子是很不错的运动。而且每次需要买东西的时候,我都尽量步行去买,而不是骑车,这也是一种运动。

 

(三)尊重人物自身命运,做好复盘与总结

一些优秀的作品,总是让人感到荡气回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念念不忘。喜剧通常是圆满的,读者看完之后心满意足,可能就不会再想起。悲剧通常有很大的遗憾,让读者久久沉浸在悲伤、不平、遗憾、愤怒等情绪中,我曾看到有人发帖说她看完某悲剧小说后一个月都走不出来。这无疑会影响学习和工作,更重要的是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让人失去某些重要的人生机遇。

那么,在体验过虚拟世界之后,人们需要做的就是尊重人物自身命运(不要过度卷入),以及复盘与总结(从人物经历中获取经验教训):

1)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对我触动最大的情节是什么?

3)我认为导致那种结果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4)有什么问题是人物本可以避免的?

5)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什么?

6)如果我去做那件事,我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通过复盘与总结,可以防止“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情况,以及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能产生现实回报。

 

(四)把在虚拟世界中学到的策略迁移到现实生活

有时候,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觉得某些事情一定行不通,或者自己确实没有能力做到;但在虚拟世界中,跟随人物的冒险经历,又觉得当初做不成的事情好像并非绝对不可能。那么,就可以把学到的策略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举例】有时候,我觉得学习真辛苦,累得死去活来还不一定有什么成果。但我看到小说人物(以及历史先贤)如何勤学苦练终成大器,又觉得自己其实还不算努力,远远没有达到“努力不管用,只能拼天赋”的程度。

【举例】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很复杂,复杂到听一下过程就不想去做的程度。但如果把它看做一个游戏任务,把各个步骤当做关卡,通过一关就可以收集到某种道具碎片,收集全部碎片之后就可以获得新技能,这些繁琐步骤听起来也就不那么枯燥了。

 

(五)常怀感恩,珍惜眼前人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无底线地宠着爱着我们,总有一些逆耳之言;它们或许是忠言,或许只是噪音,但我们听到的时候往往还没有能力分辨,有能力分辨时却已时过境迁,甚至斯人已去。

因此,我的建议是,无论现实生活中的人出于什么目的说出逆耳之言,我们都不要过早放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做好的事情(学习、工作等);虽然有些人可以在纯粹的虚拟世界中掘金,但很多人走不通这条路,在此之前,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在哪里获得成功。如果仅仅因为逆耳之言不好听,就过早放弃自己在现实世界的学习机会,将来也许就会后悔:“我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脑子里进的水。”

【举例】某人上学时认为老师对自己过于严苛,所以整天想办法捉弄老师;他觉得自己特别厉害,做了全校人都不敢做的事情。工作后诸事不顺,领导说他什么也不会。他这才后悔读书时只顾跟老师作对,没有认真听老师说什么;如今工作后需要用到知识,却无人教授,只能花钱上培训班,付出天价学费,学的还是当初的东西。

  

七、适用于所有世界的底层技能

  

一个人既可以在现实世界中生存,又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游弋,这其中必然存在一些可以在两个世界中通用的底层能力。这些能力也适用于很多职业转型、跨领域就业的情况。

这些能力大致有:

1)知道自己是谁

2)有明确的长远目标

3)坚守原则和底线

4)永远不自暴自弃

5)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6)勤奋、恒心、毅力

7)乐于求知与学习

8)勤于分析思考

9)总结经验教训

10)审时度势的判断力

11)谦虚、谨慎

12)果决的行动力

13)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情商

14)团队合作精神

15)宽容、包容他人

16)在逆境中忍耐

17)……

 

Where your treasure is,there will your heart be also.

你的宝藏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阿不思-邓布利多(引自《哈利波特》)

 

 

 

热门图文
正在加载...请稍候
相关阅读
最新热门
专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