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AP学院 首页 > 心理视点 > 专家专栏

站在巨人肩上的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

李学茹    2020年11月03日    来源:中国EAP学院

 站在巨人肩上的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

(作者:李学茹)

 

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是由我国首届优秀心理学工作者李不言依据其多年来研究提出的心理自和谐理论,在家庭系统排列的基础上,从家庭、组织、人格系统这三大维度,充分整合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共情技术、后现代主义心理咨询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外化”等技术,发展出的一种新型实用的心理咨询方法。

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简称系统咨询),是以心理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主要理论依据,遵循家庭、组织、人格系统基本规则,通过角色代表的共情反应以及系统自和谐运作机理,直观呈现系统中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状态及其相关成员心理行为问题的系统性根源,重建系统和谐状态,根本解决人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和困扰,实现人和系统全面发展的一种团体心理咨询方法。

 李不言老师称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为“站在巨人肩上”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

 

一、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理论基础:自和谐是心理现象的本质

 1.精神分析学之“三识”、“三我”和谐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部分。意识是指可觉察到的心理活动,是传统心理学集中研究的领域。前意识是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稽查者”的任务,防止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进入意识之中。潜意识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后期,弗洛伊德对以三种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学说做了修订,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其中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的冲动。自我是指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和自我之间,监督自我,予以适当满足。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应地发展为研究这三部分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精神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致力于平衡个体“三识”和“三我”的各种冲突,实现其和谐共处。

2.分析心理学之“自性实现”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自性(self)是集体潜意识中的核心原型(如同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其作用是把其它所有原型及其在意识和情结中的显现,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整合、统一、和谐的状态,即自性实现。荣格认为这是人性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

3.格式塔心理学之“完形法则”

完形组织法则(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是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一系列有实验佐证的知觉组织法则,阐明了知觉主体是按什么样的形式把经验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或相加,整体不是由部分决定的,而整体的各个部分则是由这个整体的内部结构和性质所决定的,所以完形组织法则意味着人们在知觉时总会按照一定的形式把经验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

4.人本主义心理学之“自我实现”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指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亦指个体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境界。马斯洛认为这是个体对追求未来最高成就的人格倾向性,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

5.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之“超个人主义”

与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为外在的、偶然的和派生的相反,后现代思想家们强调人与人的内在关系,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为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是主张超个人主义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同一即“天人合一”,倡导生态文明,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反对“自我中心论”,主张“仁者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把全人类视作一个命运共同体,以此重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高度重视系统观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并不认为剔除或修正个体的歪曲认知,或者调整个体的情绪经验便能达到咨询的目的。相反,认为求助者必须通过自身的积极创造和与系统的互动才能建构真实的主体经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超个人主义心理观,以及多元化、系统性和互动性等思想,对心理咨询产生了直接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自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质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对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的研究和应用无疑有着非常重要和宝贵的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宇宙中各种运动形式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从混乱到和谐的方向演化和发展。

——世界普遍联系原理。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所有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在于它内部结构要素之间的某种特定的联系及其运动,都在于它同周围其他事物的一定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变化。

——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内外因辩证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它是第一位的,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部矛盾(即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另外,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和趋势原理、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理论辩证关系原理等,都为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值得系统咨询师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智慧:自和谐是天地人和之“大道”

1.中和之道:理性与情感的和谐。中和之道主要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上。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就是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

3.阴阳和合:宇宙万物的和。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是宇宙万物生存生长的基本要素。

4. 仁者爱人:人与人的和谐。如果说老子思想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孔子的思想则集中体现在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上。“仁”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二人也,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的发展脉络

(一)家庭系统排列   

 从上个世纪末,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Bert·Hellinger)在研究了精神分析等一些心理学学说基础上,提出了“家庭星座”(family constellations)的心理治疗方法,又被称为“家庭系统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简称家排)。海灵格通过现象学探究家庭系统问题的引发根源,呈现隐藏在现实背后的影响因素

海灵格相信,人们在潜意识中通过一种“形态共鸣场”与家族的先人们命运相连,只要将这种联系找出来,心理治疗就会产生效果。例如在现实的家庭中,患者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是一个已经去世的家庭成员的化身。如果患者与过去被逐出家门或命途多舛的先人发生了联系,此时还活着的他就容易重复厄运,甚至要为过去的事情“还债”。海灵格甚至认为,人与过去的动物也有“潜意识联系”,而这并非遗传上的联系,而是心灵的联系。

系统排列从一开始就在世界各地褒贬不一、誉毁参半——信奉者不计其数,而质疑者也大有人在。人们对海灵格“家排”的质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依据方面的质疑。海灵格试图通过现象学探究家庭系统问题的引发根源,呈现隐藏在现实背后的影响因素。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现象(Phenomenon)是一个最初来自希腊文的拉丁词,它在中古德语与现代德语中的相对词(Dependent)是Erscheinung。在启蒙运动之前,“现象”首先是一个神学词汇。“现象”一词同时有“显现”的意思,主要是指“奇迹”,是上帝的“显示”。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显现”本身已经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了,因此是意识的自我显现。因此通俗的理解就是,现象学就是对意识的研究,并且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解释事物本身。现象学所谓“意识的自我显现”,不管是从自然科学还是心理学角度来看,很明显都是缺乏理论和实证依据的。

二是方法论上的质疑。家排的工作方式是找人代表患者家庭成员。角色扮演一直是心理咨询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角色扮演法是指通过赋予被试一个假定的角色,要求其按照角色的要求表现自己的行为、观察、记录并评价角色扮演的行为,评价角色接近程度或胜任力等。角色扮演可以以游戏娱乐、表演、实景练习、心理引导、自我思考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参与者在他人的故事世界中通过扮演角色进行互动,可以获得快乐、体验以及宝贵的经历。所以,通过角色代表的方式进行心理助人工作,不仅是毫无疑义的,更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

真理和谬误常常只有一步之遥。人们对家排的质疑,更多地集中在家排师经常只是根据自己的所谓经验和现场“灵感”,对求助者及其家庭成员妄加评判、粗暴干涉,甚至大胆判断“爱的死亡”这显然有悖心理咨询工作所应该遵循的基本职业理念。

有媒体报道,南非一名叫Athera的网友参加了家庭系统排列后,认为自己深受其害:“我为自己曾经参加过家庭系统排列的工作坊而感到羞耻。光是参加一天的工作坊就花了我几千块钱。结果不仅没有帮助,还造成了伤害,因为家排说了我们家很多不好的事情,其实都是没有现实依据的,但我当时就相信了!我不是说了解家庭结构与家族史不能影响人,但是工作坊根本不是那样,而是基于一套所谓的‘宇宙法则’……”

有国外记者还报道,家庭系统排列中有个“爱的序位”:这大体上基于古代的宗教思想,譬如妻子要服从丈夫,长子比其他孩子优越。如果家庭系统排列显示有一个孩子遭到性侵犯,那么有些情况下妈妈是有罪的,因为她没有给丈夫足够的爱。美国哲学家罗伯特·卡罗尔认为,这些观点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有的观点反映了海灵格的父权思想,即父亲在家里拥有绝对权力,被他统治的妻子儿女要服从其意志。

曾有以人为中心疗法受训背景的德国心理医师伯图·乌沙漠(Bertold Ulsamer),对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进行了必要而积极的发展探索,扩展了受众“对家庭系统排列的了解”(海灵格评价)。他特别强调一个治疗者“是一个与如是的一切和谐相处的人”,强调“对于每个个体都要有一个深深的尊敬”

出生于1953年的德国心理学家克劳斯·霍恩(Klaus P.Horn)等人,结合长期为德国及海外各大公司担任管理和培训顾问的经验,将企业与组织的系统排列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认为:“若你想一眼看出情况的重点,排列是一套绝佳的方法。几乎没有其他方法能如此迅速地聚焦、如此快速地理清复杂的组织问题或难解的个人思虑。”

针对家庭系统排列在理念和技术方面暴露出的一些明显弊端,霍恩强调:排列师不能替案主接手,以僭越的态度领导案主的生活,如果他这样做,表示他根本没有体会到系统的基本原则。霍恩的这一观点,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对做好系统咨询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共情技术

共情(empathy)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所重点阐述的概念,也称神入、感情移入、同理心、同感、投情等,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罗杰斯认为,共情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共情一词源自希腊文empatheia(神入),原来是美学理论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观经验的能力。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首度使用同理心一词,指的就是这种行为模仿(motormimicry)。铁钦纳认为同理心源自身体上模仿他人的痛苦,从而引发相同的痛苦感受。艾森伯格(Eisenberg,2000)认为同理心是因他人的情绪状态、处境理解和预期而在情感上有所共鸣。郝福曼(Hoffman,2001)认为同理心是不仅能正确感知对方的感受,还对他人的处境有合适的共情性回应。还有学者认为同理心是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感同身受和关心,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Dovidio,Piliavin,Schroeder&Penner,2006)。

共情是人生而俱有的一种能力。共情是人与人之间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以及人格等心理现象上的一种和谐共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同理心(共情)是仁爱道德的重要基础,有时候,某种情感好像就在一瞬间便从某个人倾注到另一个人似的,事先完全不必知道究竟是什么情况在主要当事人身上引起了那种情感。”

(三)后现代主义心理咨询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外化”技术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FBC)和叙事疗法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咨询的两大代表性疗法,“目标导向”和“问题外化”分别是这两个疗法的关键性技术。

所谓目标导向,焦点在于什么是可能的、可以改变的,而非什么是不可能的、难以改变的,即把心理咨询的关注点放在朝向目标、朝向解决、朝向未来上。系统咨询不是探秘,场上的所有呈现都是围绕着咨询目标而展开;如果非咨询目标所需,系统咨询师不会去做无谓的追溯与延伸。

 

一位做完有关女儿情绪问题咨询案例的求助者,在观摩了下一场咨询现场之后,向李不言老师提问:“我有个问题,在刚才的系统咨询中,当事人三代家庭成员全部上场了,您也帮助疏通了好多的阻塞点,最后整个家族达成了和谐;可我的个案为什么就没有让家族里那么多代表上场呢?包括我儿子、流产的孩子都没有上,他们和我女儿也是同辈的呀?”

李不言老师回答:“在一场系统咨询中,咨询师要时刻牢记咨询的目标是什么,咨询如何进行一定要紧紧围绕目标而展开。咨询中安排什么代表上场是由咨询目标和当事人的具体问题决定的,并非多多益善。关于您女儿的问题,我们在咨询开场的呈现,已经验证了问题的症结主要来源于对爷爷的认同以及和妈妈的关系,线索比较明显,所以尽量不去扰动系统中过多的家庭成员上场。这样做可以集中系统的动力来完成咨询目标。整个咨询过程也已经证明,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关于目标导向,在组织系统咨询中体现更为明显。家庭系统主要是依靠血缘关系连结在一起的,而组织系统成员间则主要靠目标连结在一起。没有目标就没有组织和团队。

所谓问题外化,就是把人和问题分开。在系统咨询实践中,过选择代表的方式,把具体的人之外的所有角色(比如抽象的感知觉、情绪情感、事物事件、人格特征等)外化,可以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解决之道也更加清晰。

李不言老师建议求助者选择自己和自己的“紧张”两位代表上场。求助者代表转身背对“紧张”。“紧张”双腿在不住地发抖。

李老师建议求助者慢慢转过身来面向“紧张”,说:“我看到你了,你是我的一部分,我接纳你,更感谢你的陪伴和提醒

紧张代表双腿即刻停止抖动。面露轻松,开心地说:“我觉得我没必要站在这里了”然后退回到自己座位。

(四)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

咨询(counseling)在英文中意即对个人、社会以及心理等问题的咨询服务,缘于拉丁语“consultatio”,意为商讨、协商、会谈、考虑、智慧等。“访问于善为咨——向真诚可信的人询问或求教为“咨”;“咨才为诹,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作为一项具有参谋、服务性质的社会活动,“咨询”已成为生活工作及社会、经济、政治活动中辅助决策的重要手段,并逐渐形成一门应用性软科学。

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简称系统咨询),是以心理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主要理论依据,遵循家庭、组织、人格系统基本规则,通过角色代表的共情反应以及系统自和谐运作机理,直观呈现系统中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状态及其相关成员心理行为问题的系统性根源,重建系统和谐状态,根本解决人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和困扰,实现人和系统全面发展的一种团体心理咨询方法。

系统咨询师即运用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等相关技术与方法,从事心理学助人工作的专业人员。

“善心者师心不师圣”。家庭、组织、人格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的所有操作规程,都是在大量真实咨询案例基础上的提炼和总结。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从理论到实践都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是整合古今中外一切关于“心”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克服心理学研究应用领域长期存在的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弊端,真正使心理学有料、有用、有效,最大限度满足大众对心理学飞速增长的需求。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系统自和谐咨询的生命力就在于,这是一门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整合的心理咨询技术,更是一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扬弃”、不断修正、不断发展的心理咨询方法。

 

三、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与系统排列的异同

    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与系统排列相比,究竟有什么异同?

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与系统排列,都是采用团体心理咨询的形式,通过选择角色代表等为主要方式来进行工作,这是两者的相同之处,但其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说,系统咨询是对系统排列的“扬弃”。

(一)理论依据不同

系统排列主要以现象学为哲学依据。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则是以心理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主要理论依据。“无论是现象学还是存在主义都没有达到可能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建设性谈话的这一维度。”(张庆熊,2014

作为扎根在中国丰厚文化沃土基础上的中国家庭、组织和人格系统,更是遵循着中国系统特有的基本规律和解决之道,烙上深深的中国印。

西方多数助人者在处理有关收养问题的求助者时,往往会比较生硬地让养子脱离收养家族系统,回归到亲生家族系统。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养大于生”,被收养人同时属于生和养两个系统。

(二)工作层面不同

家庭系统排列把工作层面定义在潜意识层面,认为系统排列是借助集体潜意识来工作,这本身就是违反心理学常识的。集体潜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术语,是指一个家族中世世代代成员通过基因遗传方式而保留下来、却在个体一生中从未被意识到的人格层次。在以团体心理咨询为主要形式的系统咨询过程中,不论是团体成员还是被选中的角色代表,和求助者根本就是分属于不同的家族系统,是“两条道上跑的火车”,何来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另外,海灵格认为“潜意识联系”并非遗传上的联系,而是心灵的联系,这也有悖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很显然,系统咨询的工作层面,应该定义在系统意识(超意识)而不是潜意识层面。

(三)工作机理不同

由于在理论依据方面的先天局限,一些系统排列不得不借助甚至故弄玄虚地大谈“神”、“灵”、“魂”乃至“宇宙能量”的作用,在国内引起越来越多的质疑和讨伐之声,在理论和实践上正在把系统排列引向绝路。

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的工作机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坚信系统自和谐规则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把它作为系统咨询唯一正确的理论解读和工作依据。二是通过角色代表的共情反应,直观呈现系统中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状态及其相关成员心理行为问题的系统性根源,重建系统和谐状态,根本解决人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和困扰,实现人和系统全面发展。

(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

本书在实践基础上研究并提出家庭、组织、人格三大系统的概念及其关系,认为这三大系统囊括了生命赖以出生、生存、生长的全部系统——三大系统既相对独立,又层层相依,除此之外,再无其它。

系统咨询技术,用来解决家庭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即为“家庭系统咨询”;用来解决组织(团队)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即为“组织系统咨询”;用来解决人格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即为“人格系统咨询”。

人格即宇宙,宇宙即人格。在具体操作中,家庭、组织、人格三大系统咨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交叉或者先后推进。而人格系统咨询既是系统咨询的出发点,更是系统咨询的落脚点和终极目标。

(五)基本理念及职责定位不同

针对家庭系统排列出现的误区,系统咨询师坚持把“五不一唯”(不主观、不妄断、不操控、不探秘、不神道;唯物主义)作为基本工作理念,最大限度借助和激发系统和当事人自身力量来实现助人。

系统咨询师以对生命的高度信任、尊重和敬畏,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旁观者、陪伴者和协助者,尽可能少地介入到当事人系统中去,把改变的责任和权利充分留给系统成员自己。

 


【参考文献】


   冯希哲.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1

 (德)伯特·海灵格(Bert·Hellinger).谁在我家[M]. 张虹桥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10-01

 伍君仪.邪门的“过家家”:家庭系统排列[N].广州日报,2012-04-08 B13版

 波图·乌沙莫.家庭系统排列入门[M] .郑立峰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5-01

 (德)克劳斯·霍恩(Klaus P,Horn)等.隐形的权利线:企业与组织的系统排列[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01-01

 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韩巍 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05

 张庆熊.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回顾与现实探讨[J].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热门图文
正在加载...请稍候
相关阅读
最新热门
专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