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AP学院 首页 > 心理视点 > 专家专栏

人的成长是实现“自和谐”的过程(李不言)

李不言    2013年04月25日    来源:中国EAP学院

人的成长是实现“自和谐”的过程

 

李不言

 

摘要:人的成长是实现“自和谐”的过程。自和谐主要包括身心和谐、空间和谐和时间和谐。在幼儿期通过对自我的肯定,实现与空间和谐。在青春期通过对自我的否定,实现身心和谐。在中年转折期通过对自我的否定之否定,实现与时间和谐。自和谐理论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的应用:最实用的咨询理念——求助者才是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大师;最基本的咨询目标——自我接纳;最有效的咨询方法——至法无法。

 

关键词:心理咨询,自和谐理论,身心和谐,空间和谐,时间和谐

 

 

把一粒种子埋入土中,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的叶片会慢慢变深(绿色、蓝色等),因为深色的叶片吸收光和热的本领较强,光合作用能够为自身生长提供能量;它的根会深深扎根泥土或朝向有水的地方;它的鲜艳芬芳的花瓣,可以吸引昆虫前来采粉;通过叶面的蒸发作用,植物可以调节叶面温度,这样树叶就不致于因温度过高而灼伤;如果是生活在干旱的荒漠(仙人掌),它的叶会变化成叶刺,通过减小蒸发表面积来降低水分蒸发;另像爬山虎等植物,其卷须顶端会变成吸盘,依靠大气压吸附于墙壁或树干而向上生长,以沐浴更多的阳光、空气… …植物的这种自组织、自发展的能力,体现出了物种的“智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求助者中心疗法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作为生命最高层次的人类,其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即“机体智慧”。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的协调配合,使人不断迈向自我实现。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这是罗杰斯积极人性观的理论前提,也是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的核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作心理学“第三势力”。建立在人本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是:人有很大的潜能理解并解决自己的问题。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所以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罗杰斯称之为“实现倾向”,认为它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发展。这种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是整个有机体而不是部分有机体的机能。

这里出现了两个令人费解的问题:第一,人的这种“实现倾向”,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自我?第二,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人都有本能性的完善化趋势即“潜能”,那么这种潜能究竟是怎么来的?让我们来试着作进一步的探析。

首先,笔者认为,人的这种“实现倾向”,是以实现“自和谐”为基本驱动力的。“自和谐”主要应该包括身心和谐、人与空间的和谐和人与时间的和谐——

1、身心和谐。身体各脏器之间以及身心之间要和谐相处,各种营养元素、能量等要均匀、协调分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有自我平衡、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协调等医疗功能。人体的这种自我协调功能,是天生的、主动的、条件反射式的客观行为,是大脑、神经、经络、血管等组织器官本能的行为。 

机体某些器官的器质或功能性破坏,在能量代谢方面会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器官也会向大脑皮层发放恶性信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某些生理疾病,会合并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失调;某些所谓身心疾病往往伴随抑郁症状,如溃疡性和痉挛性结肠炎患者总是灰心丧气、愁眉不展。同样地,带有歇斯底里和神经症倾向的病人,由于容易接受暗示而破坏了机体的心理防御和免疫能力,从而导致器质性病变。

2、空间和谐。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主体,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与之相适应的特定人群。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并不是源于自身的区别,而是环境差异产生的多样性。一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桔生江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由于适应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才出现了各色人种。一是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社会的变迁,会给人们的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带来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人的身心机能的改变。环境对人的改变是深刻的,也是最难以适应的。空间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生到死,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化很大,人为了自我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采取主动的或被动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从某种意义来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

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的生理机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不利的社会环境,如家庭纠纷,邻里不和,亲人亡故,同事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可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

3、时间和谐。任何人都有三个时态: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这三个时态具有连续性、逻辑性、统一性。现实是一个人“此时此地”的生存状态,历史负载着一个人曾经的经历,未来装载着一个人美好的希望。昨天的现实是今天的历史,而今天的未来又会成为明天的现实。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要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这就是人与时间的和谐。

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时间)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时间)特征,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其次,对“人的潜能”的理解——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根本观念。所谓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与自然越和谐的生物就越易生存,否则,就易被自然所淘汰,这是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物理学、化学、天体学等自然科学研究业已表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是和谐、对称、平衡、有序的,是互补相协的,是对立中的统一。因此,人生来具有趋于自我和谐、自我完善之“潜能”,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像驱使“水不平则流”的力量是水的势能一样,促使人实现自我和谐的力量,就应该是罗杰斯所提出的“人的潜能”。

 

 

实现“自和谐”,达到身心和谐、机体与空间和时间的和谐,是人一生的任务。只不过在成长的某些特殊阶段,完成某一方面的和谐会上升为人生特定阶段的突出任务。当代作家艾青曾说过一句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观点的话:“人的一生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哪几步?幼儿期(大约在3~6岁左右);青春期(大约在12~16岁左右);中年转折期(大约始自40岁左右,历时长短因人而异)。这是人生中的三个关键时期,人的生理、心理都要发生质的变化。

1、幼儿期——通过对自我的肯定,实现与空间和谐。

由于能够自由自在地行走,空间活动范围明显扩展,从婴儿期极乐意纠缠于母亲怀抱发展到逐渐拉开与母亲的距离,可以随心所欲地走到想去的地方、接触想接触的人或物,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突变,自主感、主动感、自信心骤然增强。这个时期的心理状态,像极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相信自己无所不能、无往不胜。他们整天热衷于童伴间的追逐、打闹,把过剩的精力消耗在能够展示自我体力、技能等方面的游戏之中。

对自我的肯定间接带来了对父母的违拗。此时期的幼儿,对父母的帮助、指示、阻止等总是用“不”来反抗,这就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2、青春期——通过对自我的否定,实现身心和谐。

人进入青春期,身体迅速发育,可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这种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如具体表现为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心理性闭锁与开放性、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一系列矛盾现象。这诸多的矛盾和不适应,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度的苦恼。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重新指向主观世界,开始强烈甚至是苛刻地审视自己的外貌、体征、能力、人格特征等,时而自我欣赏,但更多的是自感不足;时而激情满怀,但更多的是沮丧迷惑;时而我行我素,但更多的是寂寞孤独;时而自我感觉良好,但更多的是过分夸大自己外貌、能力等方面的某些不足而产生极度的焦虑。总之自信与自卑两个极端交替出现于内心,表现出艾里克森所说的“角色混乱”特征。

因为发展的不协调,青少年的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疑惑感、危机感。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投射为对家长、权威和社会规则的怀疑和否定,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或迁怒于其他成人,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反抗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必经途径,对此家长和社会应予以正确认识,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一人生的特殊转折期。

3、中年转折期——通过对自我的否定之否定,实现与时间和谐。

中年期是人生历程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故有“中年期危机”之说法。心理学家莱文森研究发现,37~41岁对于多数男人是一个不稳定、焦虑和变化的时期。后来发现这个结论也适用于女性。在他研究的被试中,大约有一半人把这一阶段视为实现人生目标的“最后机会”。这表明,中年的危机感主要是表现在时间上的危机感,是面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无奈和迷茫。在我国民间长期流行着的一些说法,如“人过四十天过午”、“人过四十不学艺”、“人到中年天到秋”等,更一度给中国的中年人带来了诸多消极的暗示,加重了这一时期人们的焦虑、疑惑。

按照艾里克森的理论,中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这里的“繁衍”,是指生命和事业的生生不息,是追求一种时间上的永恒。在人生的这一特殊时期,大多数人都要放慢或停下奔波的脚步,回顾自己曾经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重新谋划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方向。许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将做出不同程度有些甚至是全盘的调整、扬弃。

这是人生的最后一次重大转折和考验。完成这一转折所需时间因人而异。人的一生经过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一个完整的周期,应该说是才完成了生命的炼狱过程,从而步入享受生命的新阶段。有的人终其一生都难以完成这最后的转变,最后只能在不解、遗憾和怨恨中抑郁而终(这些人在更年期将表现出强烈的烦躁和不适应);有的人很快完成了这一变化过程,对人生蓦然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体验到了一种混沌顿开、大彻大悟、渐入佳境之感以及生命中从未有过的悸动,实现了人与空间、人与时间以及身与心之间的完美和谐,这就是马斯洛所提出的“高峰体验”。

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李子勋曾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高峰体验——“这时,一种像海潮般的愉悦和满足感从遥远的心灵深处释放、溢出、扩展,伴随着高峰上的洁净、安祥,和谐席卷了你,你似乎听见了心灵的笑声,品尝到生命融入那种永恒与无限的感觉。慢慢的海潮过去,你的内心仍充满着充沛的活力和美妙无比的欣喜,灵感激荡,思想饱满而充实。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你对自我的态度和对世界的感觉已经完全的不同。”

一呼一吸吐纳天地之气;举手投足融入日月星辰——这是一种顿悟的释然,一种巅峰的快意,一种和谐的怡然。

 

 

自和谐理论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的运用:

1、最实用的咨询理念:求助者才是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大师。听是助人,说是疗己。

2、最基本的咨询目标:自我接纳。

——所有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源于个体对自我的不接纳;

——心理咨询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求助者完成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是自我改变、自我和谐的出发点和归宿;

——自我接纳的要义是接纳完整的自己;

——自我接纳的前提是接纳自己所有的情绪:快乐是在提示我们珍惜,恐惧是在提示我们保护,焦虑是在提示我们重视,痛苦是在提示我们改变……

——只有接纳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接纳自己,才能接纳世界。

——帮助求助者完成自我接纳,既是咨询目标,更是咨询策略。

3、最有效的咨询方法:至法无法。

——咨询师是用整个人来做咨询而不是技术;

——有一千个咨询师,就有一千种咨询方法;

——有一千个求助者,就有一千种咨询方法;

——心理咨询是接纳、发现而不是治疗;

——问题是能量,咨询是艺术。

常用的咨询技术如:

落地技术——放弃漂浮,回到元点,一切如是;

驻留技术——停留于自己的情绪,觉察;

蝉脱技术——将情绪、症状外化,做自己情绪、症状的旁观者,超悟;

联结技术——打通情绪脑和意识脑之间的通路;

穿梭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中穿梭;

泛灵技术——万物有灵,万法归心;

归位技术——在迷失的时间、空间中找回自我,等等。

 

作者简介:

李不言:全国首届优秀心理学工作者、实战派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高级EAP签约咨询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骨干师资,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山东省公安边防总队心理健康服务专家组专家,全国数十家心理机构、院校、媒体栏目客座教授、特邀专家等。   

热门图文
正在加载...请稍候
相关阅读
最新热门
专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