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AP学院 首页 > 心理视点 > 专家专栏

你不是王 孩不是臣(李不言)

李不言    2011年07月04日    来源:中国EAP学院

你不是王  孩不是臣

You’re not king of Your Children

(原载:《当代工人》杂志2011年第七期  出场专家:李不言)

 

家长:我是个比较传统的人,希望儿子遵守严格的家规,这是否会束缚他个性的发展?

专家:您的担心不无道理。必要的家规是有益的,但是,心理学一直不提倡对孩子实行过于苛刻的家规约束。

美国学者舒茨认为: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比如对于支配需要,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双亲如果过分控制,则可能形成专制式行为方式,喜欢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或者形成拒绝式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或者儿童焦虑过重,防御行为明显。

其实,爱和信任永远是教育孩子的致胜法宝。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亲手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她。天长日久,女神竟然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了他的妻子。这种期待的力量被心理学家称之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用实验证实了这种期望效应的存在。他在一所学校的新生花名册里随便挑出几个学生,和老师说他们十分聪明,这话很快传到了这几个学生的耳朵里,学期末时,这几个学生无一例外都成为了优等生。

家长:当我为孩子制定规矩,试图塑造家长的权威时,却遭到反抗、挑战时,怎么办?

专家祝贺你!你的孩子在长大!

此时,我的建议是:

第一,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反抗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途。人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历两次反抗期。一是幼儿期(大约在3~6岁左右)。由于空间活动范围明显扩展,孩子的自主感、自信心骤然增强。这个时期的心理状态,像极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相信自己无所不能。此时期的幼儿,对父母的言行总是用“不”来反抗,这就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一是青春期(大约在12~16岁左右)。生理上的成人感和心理上的半成熟状态,造成心理活动的诸多矛盾和不适应,自信与自卑两个极端交替出现于内心,呈现难以应付的疑惑感、危机感。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投射为对家长、权威和社会规则的怀疑和否定,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或迁怒于人,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反抗期”。

建议做家长的学一点发展心理学知识。要明白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更是孩子加速成长的“黄金期”。对孩子的“say no”,大可不必如临大敌、横加指责、粗暴打压,而是应该充分理解、包容和尊重,以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人生的特殊转折期。

第二,“蹲下身来”和孩子平等交流。您能否做到平等地对待您的孩子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假想实验——

首先,设想您和4岁的儿子正在客厅里一起看电视。看到高兴处,得意的孩子想都没想就把穿着鞋子的双脚放到了那张新买的沙发上。此时,您会做何反应呢?

再设想另外一种情况:

一位朋友到您家中做客。他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兀自坐到这张崭新的沙发上点起了香烟,不幸的是,眉飞色舞的他把还带着火星的一点烟灰弹落到沙发上。您看到这些,又会做何反应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通常情况下很多父母会做出的反应。

第一种情况下,他们很可能会马上皱起眉头大声斥责:

“马上把你的臭脚从沙发上拿开!”

“懂规矩的人从来就不会把脚放到沙发上!”……

但是,在第二种情况下,沙发的主人一般不会给予严厉的指责。一部分人可能会忍住心头的不快继续谈话;比较坦诚或者有勇气的人也许会面带微笑,委婉甚至略表歉意地提示:

“不好意思,这张沙发才买不久,挺贵的,我很爱惜它。”

“我有些担心烟灰会不会把新买的沙发烫坏。”……

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您是否从中悟到了什么?您是否确信平时像对待一个“人”一样平等地对待了您的孩子?您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感受?事实上,我们往往更多地考虑怎样维护家长的脸面、尊严和权威,我们每天都在用不平等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而这样做的后果恰恰会导致孩子的防范、抗拒、挑战甚至敌视。

第三,学会聆听孩子的内心。当孩子对家长的所谓“规矩”产生抗拒、挑战时,做家长的应该马上意识到这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一次绝佳机会。这个时候的家长,要做一头大象,用大大的耳朵,耐心听取孩子的意见,允许和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声音。对孩子哪怕是很幼稚的观点,也要从中挖掘出积极的一面并及时加以肯定,而不要轻言拒绝,以鼓励和启发孩子学会扬长避短,自行取舍,帮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而不是家长的头脑来思考和应对这个多彩的世界。

(责任编辑:王欢)

热门图文
正在加载...请稍候
相关阅读
最新热门
专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