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AP学院 首页 > 心理视点 > 专家专栏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毒教材”危害

李慧芳    2022年06月09日    来源:中国EAP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近日,“毒教材”事件引发举国震惊,有识之士纷纷讨伐,直言“毒教材”危害国家、危害民族。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写错几句话、画错几张图而已。还有人认为,“毒教材”根本没有错,是大众的评判标准过于严苛。


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角度阐述“毒教材”的危害,供心理学界、社会学界及教育界参考。

 

二、教育主要在教什么

 

通常来说,学校教育的学科类型大致分为三类:

自然学科:主要研究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及应用,主要分为理科和工科。

人文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社会现象及心理现象。

体育学科:主要研究如何提升人民身体素质,以及如何在运动会中提升运动成绩。

 

其中自然学科和体育学科是全世界通用的,在英国成立的“牛顿三定律”,在中国也同样成立,在美国得到承认的医学规律,在中国也同样被承认。

但人文学科不一样,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在这个国家习以为常的行为,在另一个国家就可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中国一向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互不干涉内政”,就是对其他国家的尊重,也包括尊重别国的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经验传授、文化风俗传承,是由教育完成的。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技能的机构,其特点就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

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的最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从自然人逐渐学习成为社会人。

由于儿童和青少年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只能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因此,人文教育必然循序渐进,在漫长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人格素养、家国情怀。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完成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

1)语言社会化: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和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影响。

2)性别角色社会化

3)道德社会化: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包括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4)政治社会化:个体学习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且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合格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爱国意识的发展和培养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A、国家形象阶段:以国歌、国旗和领袖作为国家象征,儿童对国家的热爱主要表现为对国家象征的崇敬。升国旗、唱国歌、悬挂领袖肖像是培养爱国意识的有效手段。

B、抽象国家观念阶段:以有关国家、政治组织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依据,通过履行公民社会责任义务、享受公民权利、参与政治活动等培养爱国意识。

C、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爱国观念扩展到本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与国际责任之中。

 

三、“历史文化认同感”是什么

 

“历史文化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简单来说,就是自然地认为“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正常的”,就是一种“习以为常的信念”。说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的“集体潜意识”,也毫不为过。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说明“习以为常”的信念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山的那一边》(1988122日《人民日报》,作者陆芸芸)。

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

山与山之间是条沟,沟里是几个小村子。

村民们自己也说不清,他们的祖先什么时候来到这里,说不清他们为什么看中了这块地方。这里明明是很穷的,没有地,没有树,一年里大半光景是冬季。山坡上收几颗粮食,草场上养些牛羊。缺地少羊的人家,穿裤子都难。既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也就这么心安理得地住下去。

有一天,沟里进来了一支队伍,住下就不再走了。于是彼此看着都好奇。

这些当兵的,竟然每天都洗脸,每天都扫院子,还找个铁锹修路。祖祖辈辈都在这牛屎、猪粪、烂泥上走来走去,他们却说这不是路。

于是村民们看着他们挖排水沟、栽树、给牲畜垒圈、给人盖厕所。80年代了,村里总算盖起了这么一批厕所。

路确实好走了。当兵的果然见过世面。大家一起聊天,当兵的说,这衣服也该洗洗了。真个脱下来就洗。

沟里倒也不是世外桃源。小学校长是50年代从内地支边来的,但单枪匹马,连入学率也保证不了。现在好了,当兵的挨家去说。没文化好吗?鸡蛋明明1角钱1个,当兵的拿1元钱买10个,算不过账不敢卖。买主只好拿零票买,给1角钱,拿1个蛋,10个蛋要交10次钱。有人略识几个字,一千二百写作1000200。村里惟一的一辆拖拉机,搁在那里没有人敢开。

娃子应该上学,男娃要上学,女娃也要上学。过了上学年龄的就上夜校。以前不兴女娃上学,夜校里尽是女的。有些男人不放心,就站在教室窗户外,看了觉着好,也就进来跟着学……

 

在这篇文章中,好几处出现“祖祖辈辈都”“心安理得”“以前不兴”之类的话。

在这些村民心目中,村子的贫穷、落后、村民没有文化,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直到“一支队伍(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这里”,他们才发现,原来自己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不正常的、落后的、跟不上时代发展的。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现象。

侵华日军在一些地区实施奴化教育,中国孩子们都要把中文名字改成日本名字,穿衣要穿和服,上学都学习日语,学习的内容是“天皇陛下万岁”和“大东亚共荣”。

这些地区被解放后,很多年青人一脸茫然。他们搞不清楚自己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学习真正的中国历史,才知道自己一直受到欺骗。

 

所以,“历史文化认同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

200年前,中国人还奉行“天下要由皇帝来治理”。但在100年前,中国人就不再同意出现新的皇帝;袁世凯想要称帝,被举国讨伐,在位83天就被迫宣告退位。

100年前,很多中国人还奉行“一夫多妻”“男尊女卑”,妇女几乎没有任何地位。但在当今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谁再拿出“男尊女卑”那一套,女性不会答应,就连男性也不会认同。

 

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极为重视教育,尤其是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的教育。

由于很多人最终无法进入大学,高中教育或者职业教育就是他们一生受教育生涯的终点,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个人价值观塑造、人格养成,都必须要在走入社会之前完成。


而良好的教育,必须配备优秀的教科书。

教科书一旦写成,就会被广泛发行,横向会影响全国孩子,纵向会影响几代人。

又因为老师不可能24小时跟随学生左右、时时教导学生的言行,所以,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甚至比老师更大。

从这个角度来说,全国人民对于“毒教材”的愤怒,就是自然而然的,是被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客观规律支配下必然发生的事件。

  

四、“文化侵略”如何毒害中国孩子

 

在众多对“毒教材”的批判文章和视频中,一个名词被反复提起,就是“文化侵略”

那么,什么是“文化侵略”?“毒教材”是不是可以被认定为“文化侵略”?其中根本的原理是什么?

请看下文。

 

(一)PUA:低配版的“文化侵略”

 

在正式讨论“文化侵略”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生活方面的例子:

 

某男张三和某女李四谈恋爱。

张三经常在李四面前展现自己帅气多金、颇有才干,从而赢得李四好感。

某天,张三说自己其实很不幸,很多人都在嫉妒他、陷害他,导致他很难信任别人。他希望李四是可以陪他走到最后的人。

李四被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在逆境中不断奋斗的精神所感动,泪流满面地承诺自己会对他忠贞不渝。

等到正式确定恋爱关系后,张三开始对李四的穿衣品味、工作单位甚至家庭状况品头论足。他经常说这样一些话:

200元的裙子是底层人才会穿的,你完全可以穿2000元的裙子、成为贵妇。”

“你只是普通企业的小职员,哪里比得上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你应该考公务员,这样才能配得上我。”

“你父母的思想太老土,完全是不想让你过上富家太太的生活。你应该跟他们决裂,以免被他们拖后腿。”

渐渐地,李四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每天都必须挖空心思讨好张三,只有在张三脸上看到满意的笑容,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某天,张三出轨了,李四十分崩溃:“我什么都听你的,为你做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还不满意?”

张三反驳道:“你什么地方让我满意了?我要求你做到的事情,你都没有做到。我怀疑你根本不爱我!”

李四为了证明她对张三的爱,用尽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手段。结果不但没有挽回张三,反而让他有了更多的分手理由。

李四的父母劝她回头,她却说:“你们都误会他了,其实他是一个好男人!我们家庭太贫穷、太寒酸,配不上他那样的高门大户。像他们那样的大户人家,对女人肯定是有各种要求的。我要继续努力,才能成为站在他身边的女人!”

 

在这个故事中,李四原本有着和睦的家庭关系、稳定的工作、开心的笑容,跟张三在一起后,却跟父母闹翻、对工作不满意、每天挖空心思讨好张三,完全失去自我。即使如此,她还认为张三是个好男人,分手全是自己的错。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PUA模型(“五步陷阱”):

1)好奇陷阱:张三经常在李四面前展现自己帅气多金、颇有才干,从而赢得李四好感。

2)探索陷阱:张三说自己的坎坷经历,引发李四的同情心,引导李四想要了解更多张三的事情。

3)着迷陷阱:引导李四把“同情张三”当作“喜欢张三”,轻率地给出承诺(而且是主动表白)。

4)摧毁陷阱:等到正式确定恋爱关系后,张三开始对李四的穿衣品味、工作单位甚至家庭状况品头论足。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打击李四的自信心、摧毁她原有的价值体系、摧毁她的人际关系(与父母亲友决裂)。渐渐地,李四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每天都必须挖空心思讨好张三,只有在张三脸上看到满意的笑容,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5)情感虐待:李四为张三做了很多,但张三总能找到她没有做好的地方,并以此指控李四对他不是真爱。李四为了证明她对张三的爱,用尽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手段。结果不但没有挽回张三,反而让他有了更多的分手理由。

 

大家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着迷陷阱:引导李四把“同情张三”当作“喜欢张三”

大家都听说过这样的事情,男生带女生去看电影或者坐过山车,之后就有可能让双方的关系更进一步。

这其中的原理,并不仅仅是“有共同话题”,还有另一层次的原理:当某人跟异性在一起,并因为看电影或者坐过山车而心跳加快时,他很容易把这种感觉当做“一见钟情”。他以为自己是因为爱上对方才心跳加快。

同理,当一个人强烈同情对方时,就有可能采取行动,安慰对方或者为对方做某些事。如果对方趁机问:“你是不是爱上了我?”这个人很可能不假思索地答道:“是!”因为他的心脏正在狂跳,他的神经反应让他产生了错误认知!

 

摧毁陷阱:打击李四的自信心、摧毁她原有的价值体系、摧毁她的人际关系(与父母亲友决裂)。如果借恋爱之名实施金钱诈骗,也通常是从这一步开始。

所以,很多遭遇PUA骗局的人,都很难走出来,甚至很难承认自己被骗了,因为他的价值体系已经被颠覆,他的判断力用以参照的基准线已经偏离正常!

 

通常意义上的PUA,是加害者直接针对单一或少数几名受害者进行的,目的主要是诈骗钱财,以及从对方的悲惨人生中体验到变态的快感。等到受害者再也压榨不出利用价值时,加害者就会人间蒸发。

在上文例子中,张三把李四“洗脑”,让其全盘改变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转而把张三的价值观奉为圭臬,就是一个低配版的“文化侵略”过程。

 

在一起案件中,一位妻子极为能干,帮助夫家脱贫致富。但在他生病之后,丈夫全家人不把她送进医院,而是送到“大仙”处“驱邪”,“驱邪”的手段就是暴打。之后的几天时间中,她都在被暴打中度过。她能把生意做好,是一个有见识、有手段的人。但她在长达几天的暴打中,没有被限制人身自由,却不反抗、不逃跑、不报警,直至被活活打死。

在这个家庭中,这位妻子做好了家庭的物质文明建设,但这个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丈夫一家掌控的。他们把自己的愚昧无知灌输给妻子,让她接受了“愚昧文化的侵略”。

 

(二)“文化侵略”:升级版的PUA

 

政治意义上的“文化侵略”,是一个政治集团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全体国民实施的“超大型PUA工程(这真的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目的绝不仅限于诈骗钱财。

除了钱财之外,更重要的是资源掠夺,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掠夺体力劳动价值)、智力资源(高层次人才流失)、经济命脉、政治影响力资源(利用其影响国际政局)……

在适当时候,就可以开始对领土主权的掠夺,甚至干脆改朝换代,把这个国家或地区彻底收入囊中。

 

这种“超大型PUA工程”的运作过程,也遵循“五步陷阱”:

1)好奇陷阱(造神):A国通过各种方式向B国人民展示自己繁荣富强、博学多才,树立“维护公平、学术圣殿、人间天堂”之类的美好形象,从而赢得B国人民的好感。

2)探索陷阱:A国诉说自己的坎坷经历,如何在其他国家的围追堵截中苟延残喘,又如何机缘巧合、发愤图强,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这些东西,如果用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让涉世未深的人感动、同情,甚至义愤填膺,恨不得帮他讨回公道。

3)着迷陷阱:引导B国人把“同情”当成“喜欢(热爱)”,把“好奇”当成“向往”,把“参观学习”当成“顶礼膜拜”,轻率地给出承诺(而且是主动表忠心)。

4)摧毁陷阱:等到两国的外交联系和利益交换越来越紧密后,A国开始对B国的城乡建设、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教育理念甚至军事外交品头论足。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打击B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摧毁B国人民原有的价值体系、摧毁B国的国际关系(与昔日的同盟国家决裂)。渐渐地,一些B国人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每天都必须挖空心思满足A国的标准(只有他们的标准才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被称为“国际标准”),只有A国满意,才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

5)情感虐待:B国为迎合A国的要求做了很多事情,但A国总能找到B国没有做好的地方,并以此指控B国不够真诚、对国际事务不负责任。B国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犯下那些莫须有的错误,用尽各种手段讨好A国。结果不但没有赢得A国的赞许,反而让A国有了更多的指责理由,以及在国际社会中闹出笑话。

 

这便是“文化侵略”的过程。如果换成一个具有年代感的政治名词,就是“和平演变”

所谓“毒教材”,就是“五步陷阱”的前两步——“好奇陷阱”和“着迷陷阱”。

一旦完成前两步,后面三步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自动完成,没人强迫受害者,甚至无需花钱买通。

种子已经撒遍天下,只要在适当的时机浇水施肥,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而且还是“树都根连根”……

 

长此以往,B国的年轻一代就会忘记本国家、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一切唯A国马首是瞻。下面的想法就成为B国年轻人的“共识”:

“外国啥都好。”

“只有变成外国人的样子,才能显得我高人一等。”

“外国人说的都是对的,本国人说的都是错的。”

“在本国没有好前途,有机会一定要移民去外国。”

 

一旦有这些想法的人进入社会,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甚至执掌大权,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替外国人说话、帮外国人办事,本国人的诉求可以搁置,外国人的意见一定要重视。

如果事后对他们追究责任,他们很可能一脸懵懂:“我没收国外一分钱,你怎么能说我卖国求荣?”

这便是最糟糕、最可怕的结果——卖国不收费、倒贴也跪舔!

正如前文李四女士对父母说的话:“你们都误会他了,其实他是一个好男人!”

 

(三)“毒教材”如何对孩子产生影响

 

下面,我们具体来说一下,“毒教材”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具体过程:

1、教材具有权威性,老师、家长和孩子都天然地认为教材上说的就是真理。

2、很多段落要求学生熟读熟背,学生记住之后,可以形成长久记忆。

3、很多学生会用教材中的观点和标准来规范自身言行,以及看待周围世界,从而形成最简单、最基础的价值观。

4、很多学生会模仿图片中人物的穿着、言语、行为。

5、很多学生没有耐心看课文里面的长篇大论,或者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直接从图片中获取对知识的理解。

6、人类的潜意识对图像敏感、对文字不敏感。很多暗示手法都利用这一点。

 

五、历史上的“毒教材”事件

 

关于中国当今的“毒教材”,笔者已有专文阐述(点击跳转):

灵魂拷问:板上钉钉的“十七宗罪”,“毒教材”能洗白吗?

 

下面列举两个国外的例子:

 

1、日本“教科书事件”:

日本政权中的右翼先后通过了2002-2003年版本的历史教科书。

书中最为离谱的就是将日本发起的侵略战争说成“自存自卫战争”,其中还包含不少隐瞒加害事实、推卸战争责任的文字,甚至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也写进了教科书中。

日本文部科学省在指定方针的时候,还表示希望在文中明确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这完全是歪曲历史,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煽动日本年轻人强烈的反华情绪,挑起中日矛盾。

 

2、纳粹思想对二战时期德国人的影响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这段话可以反向证明纳粹思想如何毁掉一代年轻人。)

 

六、对几个问题的澄清

 

一些人担心,批判“毒教材”是否意味着要全盘否定外国优秀文化?禁止教材出现性描写,是否就是要搞“禁欲主义”?

并非如此!

 

(一)“防文化侵略”并非“不准文化交流”

 

中华民族对外国文化一向兼容并蓄,并无歧视。凡是正常的文化交流,中国一向尊重。

但“正常文化交流”的基础,是内容不违反公序良俗、态度不居高临下,没有控制中国的意图。

 

正常的文化交流,一定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之上。

富强者不骄矜,贫弱者不谄媚,仅有学习借鉴,没有蔑视打压。

相信而不迷信,尊重而不崇拜。

民族大团结.jpg

 

世界人民大团结.jpg

 


(二)“禁止性描写”并非“禁止性教育”

 

在当今社会,众多有识之士都赞成在学校中开展性教育,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但一些人认为“性教育”就是公开展现生殖器官外貌和性行为过程,而“禁止性描写”就等于“禁止性教育”。

事实并非如此。

 

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动物可以不对性行为负责,人必须承担责任。

为什么全社会都不让孩子过早接触“性”?因为他们承担不起道德、法律的责任,他们的心智也不可能对另一方负责。什么年龄段,就应该做什么年龄应该做的事。

因此,即使是“包含有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刑法》不视为淫秽物品)”也不应出现在未成年人的教科书中。

现在倡导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但正规的性教育是教孩子保护自己、尊重异性、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体变化,不是搞“性解放”,更不会刻意描述男女性器官和性行为。正规的性教育,与带有色情、物化倾向的引导完全不同。

 

关于“性教育”和“淫秽色情”的区别,可以参考《刑法》第三百六十七条:

第三百六十七条【淫秽物品的范围】本法所称淫秽物品,是指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的书刊、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及其他淫秽物品。

有关人体生理、医学知识的科学著作不是淫秽物品。

包含有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视为淫秽物品。

 

(三)“按照主流价值观教育孩子”并非“不允许价值多元化”

 

当今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汇,就是“价值多元化”

很多人对这个词语存在误解,以为这是允许全社会成员奉行与社会公序良俗甚至国家利益相悖的价值观。例如,张三推崇“一夫多妻”,李四信奉“男尊女卑”、王五希望中国的政治制度变成跟A国一样、赵六则认为B国的发展路线更适合中国……

但这样做的后果只能造成国家公民在意识形态上分歧不断,甚至引发暴力事件,导致人与人之间隔阂加深,最终情感割裂。如果由此引发大规模冲突,甚至会让整个国家陷入动荡。

 

而“价值多元化”的真正含义是:

价值多元化,是价值主体凸显的结果,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多种意义,实质是容纳不同的价值标准与追求。

 

首先,必须是有价值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益处或者经验教训的事物。

那些胡编乱造(例如各种邪教、歪曲历史、美化侵略)、寡廉鲜耻(例如淫秽色情)、恐怖杀戮(例如在“暗网”上直播杀人)、残害人民(例如各种毒品)的东西,对全人类都毫无价值,就不能包括在“价值多元化”范畴内。


其次,对于有价值的东西,尊重他人的选择。

例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通常来说,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应当以主流价值观为主,应让先让他们形成最基本的对祖国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对历史和政治的理解。


他们的逻辑思维不如成年人成熟,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难以理解过于复杂的事物。某些命题甚至连最顶尖的专家学者都说不清楚(例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更不能拿来搅乱未成年人的大脑。


“毒教材”之所以不能用“价值多元化”来辩护,就是因为其中的内容毫无价值或者少儿不宜(例如未成年人文身是我国不允许的)。

灵魂拷问:板上钉钉的“十七宗罪”,“毒教材”能洗白吗?

 

与“价值多元化”类似的名词是“多元化思维”。“多元化思维”的真正含义是:

多元化是特性不同的对象组合,业务的多元化指非相关、跨行业、多品类的业务组合,比如烟草品牌红塔山做地板、空调品牌春兰做汽车、家电品牌海尔做医药这就是多元化。

社会的多元化指性别、种族、民族的不同组合;学习的多元化指跨学科;多元化的反面是专一化或单一化。

如果你只能使用一两种思维模型,将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你的思维模型,或者至少到你认为它符合你的模型为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涉猎各个不同的学科,拥有横跨许多学科的知识模型,即多元思维模型。它的借用并完美地糅合了许多来自各个学科的分析工具、方法和公式。

 

简单来说,“多元化思维”强调的是跨学科思维、跨领域合作、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判。它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思维方式,倡导合作共赢,绝非某些人曲解的“各执一词”。

 

七、增强民族自信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毒教材”之所以引人诟病,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直接宣扬分裂国家、侮辱国旗、美化侵略、种族歧视、挑拨民族关系等内容。

2)存在各式各样淫秽色情内容、引导未成年人做不适当行为(例如文身)。

3)崇洋媚外、丑化国人、给外国人贴金,就连中国的革命烈士也变成了外国人。

灵魂拷问:板上钉钉的“十七宗罪”,“毒教材”能洗白吗?

 

这些做法,有些是纯粹的“卖国之举”,有些则透露出浓浓的自卑心理。

编辑们发自内心地看不起中国、认为中国哪方面都比不上外国。他们一心想要模仿外国人,甚至不息丢掉本民族最宝贵的东西也要迎合外国人。

然而,对于这种做法,一个世纪前的辜鸿铭先生便严肃地指出——此路不通!

 

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割掉了头发,穿上了西装,满嘴的英格力是(English),洋人就会高看我们,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与众不同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真正地尊敬我们!

——辜鸿铭

 

一味模仿外国、讨好外国,并不能让中国得到真正的发展,反而会造成无数心理困扰。

最后,笔者引用古代寓言故事《邯郸学步》,请各位“毒编辑”以及正准备当“毒编辑”的人多读几遍,立此存照:

 

邯郸学步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于是不顾路途遥远,来到邯郸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结果,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出自《庄子·秋水》)

【比 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近义词】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数典忘祖

【反义词】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择善而长

热门图文
正在加载...请稍候
相关阅读
最新热门
专栏推荐